
危化品快遞“不能只禁不疏”
圓通毒快遞造成的蝴蝶效應還在放大。全行業噤若寒蟬,中通、宅急送、圓通等幾家快遞公司的網點,在媒體的幾輪禁寄品測試中,又紛紛中槍。不查驗、抬價攬收禁寄物品的情況被反復曝光。
國家郵政局也加緊對驗視制度突擊檢查。國家安監總局危險化學品登記中心登記處處長李運才表示,國家安監總局已計劃將氟乙酸甲酯納入《危險化學品名錄》,實施更嚴格的許可證管理。
現實情況并非嚴令禁止就能解決問題,快遞行業事實上已經涉足化學品運輸。如果專業運輸公司不愿承運小額化學品,而快遞公司又不具備運送資質,這種小額化學品和日常化學品的運輸該如何實現?
“比如實驗室需要的微量化學品在試劑商店買不到,就只能找廠家。是找專業公司運,還是自己開車取,都不是辦法,不能只禁不疏。”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工作人員周俊華說。
“可以考慮設定標準,讓符合條件的快遞企業獲得資質。”李運才和周俊華都認為,這并不是不可實現的事。
但快遞業對這個可能新興的細分領域興趣不大。“小宗化學品的運輸量不大,要具備資質就要按要求配備車輛、人員和各種技術手段,如此小量的運輸,如何維持?”快捷快遞副總裁林琛對此表示懷疑。李運才也有類似擔心。
一位國家郵政局的人士表示,圓通速遞事件發生后,驗視制度的執行一定會有改進,但“我們不能天天去查”,至于向快遞業開放化學品運輸資質,則“不是一個小部門能解決的”。
安全漏洞凸顯,快遞行業何去何從?
如今,快遞和網購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個人而言,類似“劇毒快遞”是無法防范的。
2003年,國務院通過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該條例的目的,就是為了規范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危險化學品和處置廢棄危險化學品。然而,現在很多化學品生產企業并未嚴格遵守此條例。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該條例的處罰力度并不高,違規成本偏低。以此次“奪命快遞”為例,按條例規定處罰力度最高上限為處罰金20萬。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發生了人命傷亡事件,即便是在抽查中該企業被發現有上述行為,主管部門最多只能罰款20萬元。
危險化學品如果采用專業有證照的物流體系運輸,由于化學品必須專車專運,且有著非常復雜的操作流程,物流成本10倍于普通快遞物流,因此,危險化學品被普通快遞運輸的情況并不罕見。此次事件發生之后,就有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化工廠的承運快遞公司多達5家。
隨著現代化學工業的發展,民間存在大量足以造成嚴重傷亡的危險化學品。而此類物品的管理一旦出現問題,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美國化學安全和危險調查署的資料顯示,在1985-1996年問,美國危險化學品意外共造成2565人死亡。其中,輸送過程中發生意外的占總數的43%,高于生產和儲存階段所占的比例。顯然,危險品運輸過程是風險最高的。
由于危險品管理涉及工業安全、道路運輸、環境和公共安全等多個部門,發生事故之后還需要協調消防、警衛甚至航空、鐵路等單位,相關的管理和調查工作均需要極強的專業背景。筆者認為,成立專門的跨部門管理單位是極為必要的,將行政條例升級為國家法律也是加強管理的重要法理準備。(文章有刪節。綜合:2013年12月27日《南方周末》《圓通生化危機快遞藏毒,一個公開的秘密》,作者:馮潔彭利國李一帆;2013年12月31日《南方人物周刊》《如何防范“劇毒快遞”》,作者:朱江明)(編輯/馮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