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同樣的題材,導電影與電視劇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A:電視劇就像小說,是故事;電影就像一首詩,寥寥數筆,但給予很大的想象,我希望能夠讓觀眾看完之后有更多的回味空間。
Q:為什么把自己的角色變成了屌絲?
A:我覺得這個社會的主流人群正是他們,二十七八歲,沒有房子、車子、戶口,靠自己打拼。在遇到愛情的時候很容易面臨現實的挫折。我想給予一種希望與正能量。現在大環境的負能量太多了,落差太大,這個城市需要溫暖。我認為自己有這個責任去通過我的作品傳遞這樣一種情感,一種向上的、更美好的東西。
Q:是否有票房的預期?
A:現在大家都在唯票房論,我還是希望能帶給觀眾有些深層思考的東西。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好的故事,我們也會有些娛樂的部分,但我總體還是希望觀眾能夠看到背后的關于愛情的意義。假如看完電影,能夠讓觀眾想到給自己的愛人一個擁抱,或是給想愛的人一個電話告訴他你愛他,那就是我拍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
Q:拍完這部電影,你所理解的愛情究竟是什么?
A:我認為愛情很稀罕,只有當你碰到了,你才會懂得什么是愛情。就是在那一瞬間,你可以為對方舍生忘死。真正的愛情也是這樣,不知道從何而來。就好像林語堂說的那樣,愛情可以遇見,但不可以預見。我希望我的愛情會很長。
《北愛》歸來,為愛情正名
2012年,陳思誠自編自導自演的《北京愛情故事》(以下簡稱《北愛》)大火。成名后的日子并非一帆風順,編劇風波、主演風波,每一件事情都不輕松,當然,他還收獲了愛情。現在,已經沒有人再關心他是如何步步驚心追到佟麗婭。有人戲稱,正因為抱得美人歸,那些風波在陳思誠看來都不是事兒。
媒體不約而同地都拋出了一個問題:“這是在為自己正名嗎?”畢竟上一個由自己創作的角色并不討喜,朋友妻不可欺。陳思誠并不喜歡這樣的誤讀,從電視劇開始,他一直希望觀眾能看到程峰身上為愛執著的優點,他的一切出發點都是愛。而電影版的角色轉變陳思誠認為很正常,“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這樣構思的,這是發生在北京的愛情,由五個不同的故事組成。我只是負責其中的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本身在我們的身邊大量存在。”作為導演唯一的私心,陳思誠把別有用心的設計留給了自己:男主角在嘈雜的商業街區尋找佟麗婭,在即將重逢之際,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的角色交疊重合,陳思誠也被結結實實地撞了一次。
關于愛情,陳思誠把這兩年自己與別人的領悟都寫進了劇本里。自己是“工作五年,無房無車無戶口”的三無人員,一向“高大全”的王學兵成了玩女人的高手,郭京飛則是“綠帽男”。“每個人的愛情觀都不一樣,有些人直言根本沒有愛情,有些人面對愛情則選擇逃避。”出軌、偷情、一見鐘情、結婚、北漂,在他看來,這個電影是一個預言,他自己、王學兵、梁家輝,這三人的角色其實代表了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就如臺詞所言:“結婚十年,終于發現,人生的上半場是激情,下半場是愛情,中間插播全是婚外情。”
最后,電影的終極調調依舊充滿了正能量,正如那句“愛情打敗現實”。陳思誠相信這一點,這句話也許不是真理,但它們在陳思誠的頭腦中所具有的意義是希望。如何看待這種希望,則因人而異。“小時候我們都在白天看電影,出了電影院腦子里就會一直回放所有的片段。我會突然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個好孩子,要對身邊的人都好。盡管有時這樣的影響只能持續兩三天,但我依然相信那就是一部好電影的力量。”陳思誠希望《北愛》就是這樣一部給予愛情希望的電影。
做自己,唯一的信條
回憶過去,16歲只身前往上海闖蕩是他生命里的第一個拐點,考謝晉恒通學校,再考上戲,陳思誠和所有身負演員夢的學生一樣,擠地下室,蹭吃蹭喝。“當時每個月家里只給1000塊,每天都期盼著同住的師兄能給派活兒。”第一次到上海,聲稱在沈陽見慣大場面的陳思誠也時常露怯。“那個時候心里都有心氣,覺得自己是演員,裝嘛!”他低頭笑著,帶著些許自嘲。“有一次打車到另外一個地方,特別遠,又遇上堵車。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上海的出租車在停車等待的時候也是跳字的,沈陽的出租車停車等待的時候根本沒有跳字這一說。當時那個小心臟真的就是跟著價錢跳,最后花了100多,特別心疼。”
后來的日子,不可避免的讓陳思誠貼上了叛逆、自負等各種標簽,直到他再次考上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了現在的陳思誠。他開始重新奮斗,重新刻苦,重新開始嘗試更多的新鮮事物,老天也似乎格外眷顧他,他的內在總能迸發出獨特的想法,并帶來驚喜。圈中人的友好評價是:這人挺有才的;也有人依然認為他年少輕狂。陳思誠有時覺得很疑惑,“我認為的年少輕狂和大將風范并不矛盾也不沖突。這二者是可以合為一體的,年少輕狂并不是無的放矢,任性地做些什么,而是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堅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我看來就是大將風范。我說過驕傲是一種氣質,許多人以貌取人,認為像我這樣的穿衣打扮,性格張揚就是一種膚淺,但我認為我沒法為了迎合大家去做一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做自己,人生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才有價值。”
做自己,是他的唯一信條,生活、事業、愛情。他說,有很多人敗給了隨波逐流,或者被世俗欲望牽著走,忘了最初的本我,忘了自己的理想,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而是不肯堅持做自己。翻看他的微博,評論、玩鬧,也有他的高興與傷感。偶爾他會特別文藝,“通常那就是我突然特別感性,或是特有感悟的時候。”他常常會說一句話,“雖然我有過不正經或不靠譜的時候,但陳思誠同學還是個好孩子。”
“這部電影是我送她的情書”
1月16日,陳思誠和佟麗婭結婚了。男才女貌,終成眷屬。
戲外的美好仿佛是戲里的浪漫延續。劇情中隱藏的彩蛋似乎就是陳思誠埋下的伏筆,那些屌絲追女神所遭到的挫折、質疑正如他的真實寫照,在收獲愛情的途中,他們也并非童話。雙魚座的陳思誠心思細膩,溫柔體貼。按照星象的解釋,這是一個精神意志逐漸脫離世俗形軀,同宇宙合二為一的星座。有時候與佟麗婭拌嘴,陳思誠會坐下來講道理,每一次,都從宇宙起源開始。
為了電影,也為了愛人,陳思誠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如果你在北京擁有愛情,春天我會背你上長城。風吹你的發而我醉于你的神情。夏天我就帶你去簋街肯痳小,就著冰啤酒看誰先辣到不行。如果你在北京擁有愛情,秋天就帶你去香山賞紅葉,再挑最美的一只把我心證明。冬天我們去后海看雪景,再大的風也會讓你感受我胸懷的熱氣騰騰。”
“這是情書嗎?”
“不,這部電影是我送她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