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兩百多年前,發(fā)明電話那位貝爾,本來是想搞一個“能讓聾啞人用眼睛看見聲音”的機器,因為他的富二代老婆是聾啞人。未曾想,拿著富豪岳父慷慨解囊的資金研究了幾年后,他的實驗方向跑偏,本想造福聾啞人的“看見聲音的機器”沒成功,倒是發(fā)明了給全人類帶來福音的電話。
托這家人的福,一百多年前,慈禧啊,光緒啊,溥儀啊,也都用上了電話。有記載,晚年的慈禧被迫常住頤和園后,就是靠電話遙控北京城的要員,牢牢掌控政權的。而同樣是電話,在溥儀手里層次就低多了,他主要是坐在養(yǎng)生殿里拿它跟長春宮的文繡談情說愛,或者跟外人們搞搞怪。有一次他心血來潮,想聽聽洋學生是怎么說話的,就給胡適打電話,說“你是胡博士啊?好極了,你猜我是誰?”胡適猜不出來,溥儀一陣狂笑說:“甭猜了,我說吧,我是宣統(tǒng)啊!”一下就把胡適整懵了。
內啥,宣統(tǒng)先生,您太調皮了。
時光如梭,轉眼梭梭到了1989年,彼時宣統(tǒng)先生早已走完他糾結坎坷的一生,我也10歲了。舊時王謝堂前電話,終于飛到了我們尋常草民家。家里安上電話當天,我爸在郵局測試,聽到他的聲音從話筒里吱吱啦啦傳來那一刻,我跟調皮的溥儀一樣,忍不住哈哈大笑,不管我爸在那邊說什么,我都像個神經病似的,攥著話筒爆笑不止。
那時候才知道,原來人是可以這么說話的。
又梭梭過了十幾年后,在我大學時期,手機出現了。當時打電話雖已司空尋常,但發(fā)短信卻是新鮮事。我這邊發(fā)個“晚上一起吃飯”,對方很快就回一個“你請客”挺有意思。那時候話費貴,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短信都是我和朋友們交流的主要方式。
到工作以后,情況又變了。最早我在一家雜志社供職,我們五六個編輯和主編一個辦公室,主編怕吵,工作時間不許辦公室有任何多余的人聲。可年輕小姑娘不說閑話怎么過得下去?于是大家很自然地在QQ上各種嘚啵各種扒拉。你看著辦公室里沒人說話,其實那鍵盤敲得噼里啪啦的,可是聊得極歡呢。后來有個廣告部的大姐臨時搬到我們辦公室,她不會打字,幾乎憋死,數次表達不滿:憑什么不讓人拿嘴說話!我們都勸導她,時代發(fā)展了嘛,科技進步了嘛,好好學打字吧。形勢逼人,那大姐最終艱難地學會了打字,我們都把這當做功德一件——在這樣的世界,不會打字怎么混得下去?
可是微信再一次改變了我們的認知:不必打字,摁住某個鍵說話就行了。而且它還有語音輸入功能,如果你出于某種原因想讓對方看你的文字而不是聽語音,那么只要打開那個“語音輸入”對著它說話就行了,它轉眼就能把那些話變成字,特方便。有一次家里電腦壞了,我甚至通過口述完成了一篇稿子。
多神奇。
說到這我忽然想到,有了微信的手機,不就是貝爾當初想要的那個“能讓聾啞人用眼睛看見聲音”的機器?
貝爾先生,您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