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創新設計之美,是隨著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普及而形成的。創新設計是提高紫砂壺藝術的前沿,有一句紫砂妙語:博覽群書、文其詩畫。博覽、鑒賞,方能悟出紫玉金砂之韻,方能得壺藝厚之功。
從學科上了解紫砂壺藝創新設計之美,就是要充分發揮紫砂泥的樸雅、本質之美,達到以泥成型、化型為美的藝術效果。紫砂于陶瓷門類一體,都是利用土的藝術,達到火的升華。號稱“五色土”的紫砂泥,在陶藝家手中,化為藝術之美,形成科學與藝術、藝術與工藝技術的統一。
紫砂壺藝創新設計之美,是由“型”通過點線和面體的交匯相呼而構成,形成一種藝術功能明確性較強的造型化。這“化”字,包含著藝術規律性,虛空間的對比、統一,以及體形的量比和質比關系,而紫砂壺藝內涵,更包含著韻性感悟和氣度性美感。文人士大夫有語云香荼流水、泉泉而無窮不止。有識人士稱:書是我的朋友,我作為一名紫砂人,也同樣稱紫砂壺是我的朋友,兩者的藝術情趣玎謂志同道合。
紫砂壺藝創新設計之美,前輩大師的精品成為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典范。如壽珍“掇球”壺,它的造型之球體構成一藝術,氣度、韻律非凡;大彬“砂方”壺,點、線、面、體伸展無限,造型穩重;楊彭年“仿古”壺,圓潤渾厚,平律均衡:叉如顧景舟大師的作品“提璧”壺,璧澤玉韻,提梁得體,以神化飛天鵝般的流為紫砂壺藝創新設計之美的表現,從形式、風格上表現得多姿多彩。紫砂壺藝又分為以下幾類:一、圓器、方器歸納為光貨。二、寫實、抽象形演化的花貨。三、構成體移形包括雕塑體形等。當然紫砂的雕塑、絞泥、鋪砂、泥繪、嵌金銀絲等工藝,也同樣形成了紫砂壺藝創新設計之美的綜合表現藝術。在紫砂壺藝的創新設計中,體現自己的藝術特色風格,其實就是突出了個性化。
我在長期的創新設計實踐中理念性感悟,反映在自己的作品內涵里。作品氣韻流暢,線條明快舒展,并敢于制作高難度的作品。
我們的陶藝創作如何能在新世紀體現出新時代的特色和優越感,“向傳統學習”固然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然而,從傳統中走出來更顯得對于創造宜興紫砂壺具有積極意義,我們對于陶藝的美感認知和體驗,也并非因藝術的現代經而有所改變,但即要適應新世紀陶藝創作的環境,而同時又擁抱著傳統的陶藝制作規則不放,這絕對會與現代的主流相對立。甚至會間接地影響創作的思維。
縱觀二十世紀陶藝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那些主流陶藝家和陶藝大師們,都有自我創作的特殊的藝術涵養,且極虛心、細膩的去思考藝術創作的傳統價值和創新的成效使其作品能順暢地彰顯出其特有的“獨創性”及“現代化”的基本要素。實際上創新而有味道的陶藝作品在于強調出藝術家心靈的精純和誠實面并非僅靠舍棄傳統的創作琿念。就可立刻產生具有時代性的原創性動力,當然,我們在創作思維的掙扎中有時也會深陷于“新”或舊思維的旋渦中而不能自拔,但只要我們能秉持已風就能自由自在地彰顯出陶藝作品特殊的材質美感而不致于過度的單調及僵化,這就是所謂的傳統與現代形式之間的對應及銜接的微妙關系。
作為一個制壺二十多年的工藝師,我也在不斷在為紫砂陶藝的創新方面進行著思索和嘗試,潛心追求紫砂傳統中的豐富內涵,把握自己對理想和意境的感受,創出自己拙中藏巧的厚味。我的作品,在傳統基礎上務求創新,作品構思新穎,做工精細,神韻蒹備,倍受藏家青睞。發展中國傳統紫砂陶藝,繼承與創新要符合規律。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能一概而論,有所偏頗。作為紫砂創作者。應拓寬創作視野,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和時代相結合學習和研究傳統
文化,了解和應用相關藝術門類的科學技術,大膽嘗試新技術、新工藝、新手法,積極增加經驗積累,努力提高自己藝術素養。我們深信,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具有優秀民族傳統的紫砂陶藝在紫砂藝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創造一個更加輝煌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