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軍說過,如果處于時代的風口,豬都能飛上天。我們這個時代,可以把“小混混”(馬云自稱)吹上首富之云的那股天勢,到底是什么呢?12月7日,我在2014年中國技術經濟論壇上,做了一個《互聯網的三個技術經濟魔術》的主題發言,宣稱我找到了風源,它就是Variety。
Variety有技術和經濟兩重含義,技術上指的化解多樣性(Diversity)的能力,大數據3V中形容非結構化數據的那個V,就是Variety,意思是信息技術長于輕松化解復雜性;經濟上的Variety指的品種,它是差異性(Difference)的度量單位,差異性一旦成本經濟,利潤就會直線上升。技術經濟學,就是研究生產力這個風,如何把經濟這頭豬吹上天的科學;而互聯網從技術(風)到經濟(豬)轉化的“魔術”,就是靠Variety這個技術發動機,把經濟中專管財富升級的Variety變得經濟的傳導機制。
我的報告分三個部分:一、 Variety在技術上是否經濟,二、 Variety為何在產權上經濟,三、 Variety何時勝過最優化。分別從數學上解析了互聯網的發動機原理。為了通俗,以下略過數學,分別改個標題,直接講故事。
一、多樣性——風的故事
互聯網技術的專長,用一個詞集中概括,可以用Variety來概括。Variety不光對應非結構化數據;相反,非結構數據倒是體現了所有互聯網技術的Variety共性。互聯網技術是一種專門化解復雜性的技術。節點越多越復雜,數據越多越復雜,人腦算不過來,電腦來算,網絡來算,就輕松了。
復雜性只是技術問題,復雜性經濟不經濟才是技術經濟問題。我提出一條技術經濟標準:凡是越復雜,成本越低,叫靈活(SMART,又稱智慧);凡是越復雜,成本越高,叫遲鈍(又稱工業病)。
互聯網的第一個技術經濟魔術是指,它變Variety成本不經濟,為Variety成本經濟。變這個戲法的關鍵是,把固定成本(平臺)與可變成本(APP)切開后,用API聯接起來,前者免費,而后者收費。如QQ免費,道具收費。
Variety成本變得經濟的原理是,由于平臺固定成本免費,每一個Variety(品種)上均攤的固定成本,隨Variety量的增加而遞減。技術經濟學上的要點在于,從現有經濟學隱含的范圍不經濟,轉向基于Variety的范圍經濟。
二、多樣性——豬的故事
進一步深入到技術經濟學中經濟學的制度那部分機理來看,豬是怎么飛起來的呢?
我解析了互聯網的第二個魔術。這里說的魔術是指悖論,即對常理的顛覆。常理是資本專用性,顛覆后就變成資本分享性。COPY分享是互聯網的技術特性(風的特性),一旦吹到資本這頭豬上,意味著資本可以大量復制。比如,馬云把比特的商鋪、柜臺,上千萬地COPY給網商,就好比開著資本復印機,在同不可COPY的實體店鋪比誰營業面積大。
比特和原子的區別,是技術(風)的區別,資本是否可復制,是經濟(豬)的區別。實體企業與網絡企業的競爭,就成為不可復制資本的企業與可復制資本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我戲稱,馬云就是一個美聯儲,他比辦美聯儲還省事,直接“印”資本。實體經濟敗在這里。
豬發生了什么變化?這頭豬的名字叫所有權,小名產權。在COPY之風的吹動下,所有權發生了支配權與使用權的核裂變。支配權相當于行駛本,歸屬但不一定利用;使用權相當于駕駛本,利用但不一定歸屬,是兩種相反權力。如果資本不可COPY,支配權與使用權的收益完全相等;但如果資本可以COPY,使用權收益會倍增于支配權,租遠比買合算。這就是互聯網興起“以租代買”(Airbnb模式)的原因。我形容,房子不可COPY,自住與租出收益相等;但如果房子可以COPY,當然應COPY出73套,自住一套,租出72套,向72家房客收租。這種模式就是蘋果商店模式。房子支配權對應STROE,租客使用權對應APP。
我比較了馬云和毛澤東的區別,同是“打土豪分田地”(為勞動者提供生產資料),毛澤東提供的是不可COPY的生產資料,馬云提供的是可COPY的生產資料。作為豬的Variety,就是勞動者(又稱APP開發者)。如果能免費提供固定成本(即生產資料),豬當然合算了,因為他們可以變輕重資產一起運作為輕資產運作。互聯網把這套機制叫“云”。云的意義就是生產資料(支配權)不收費,按使用權來收費。如PaaS的意思,就是平臺(相當于廠房)不收費,按服務(即使用權)收費。
里夫金稱這種機制為“從所有權到使用權的轉變”。他認為,資本按現在速度COPY下去,大約30-50年,資本主義的主要制度資源——資本——將流光,資本地位將隨稀缺性流失而同步下降。資本將無法“主義”下去。興起的贏家將是Variety,因為Variety這些智豬最大優勢是不怕COPY(因為一人一個樣,COPY也沒用)。最后,云彩上將飄滿了豬。
三、《多樣性》——中信為什么不翻譯這本書?
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而沒有被中信出版社翻譯的前沿名著,應該首推《多樣性》這本書。
密歇根大學教授Scott E. Page在2007年出版的《多樣性:差異性如何塑造更好的組織、公司、學校和社會》(The Difference: How the Power of Diversity Creates Better Groups, Firms, Schools and Societies)中,用數學模型和案例展示了多樣性是如何產生活力,從而勝過最優的。這打中了整個經濟學的要害。
《多樣性》這本書之所以超過《21世紀資本論》和《零邊際成本社會》,在于它進到了這個時代風暴的核心,而且給出了把豬吹上天的真正出口。經濟學圍繞利益爭論的核心是什么?表層爭論的是,要重資本(精英)還是要重勞動(草根);但對應的還有更深層次的“真理”,是最優優先,還是多樣性優先。在極端情況下,最優是指多樣性不經濟(否定個性化,主張同質化),多樣性是指最優不經濟(主張個性化,否定同質化)。它關系物質驅動還是創新驅動的深層道理。
實踐檢驗真理,互聯網這場大風一來,變出了第三個更驚人的技術經濟魔術:在超過人算的復雜性條件下,多樣性將戰勝最優,傻瓜將戰勝聰明人,臭皮匠將戰勝諸葛亮。這就是《多樣性》得出的結論。大風的出口是Variety,而不是數量最優。
《21世紀資本論》和《零邊際成本社會》只是說了為什么資本(精英)地位應下降,但沒有正面指出勞動(草根、知本家)地位為什么要上升,出路何在。沒有說清為什么大風吹上天的應該是豬(CROWD、草根),而不是其它什么動物(如精英)。而《多樣性》正面揭示了草根群體(“不靠神仙皇帝”)靠什么比較優勢來活這個更關鍵的問題。
一般思維以為勞動者地位上升,要靠奪取資本,并變得和資本一樣,也走上追求同質化最優的道路。但《多樣性》卻指出了相反的可能:作為分布式節點的草根大眾,應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去中心化的多樣性的天然優勢。Page教授在書中,用“集體智能”解釋為什么群體常常勝過專家。因為群體具有多樣化優勢,專家(能人)卻是“一群同質化的群體”。也就是說,臭皮匠如果跟諸葛亮比最優,一定失敗;而諸葛亮如果跟臭皮匠比多樣化,一定失敗。
Page教授最關鍵的發現是,何時中心化的精英勝,何時去中心化的草根勝。臭皮匠與諸葛亮競爭,勝負不取于他們本身,而取決于條件是否匹配。界限在于復雜性尺度,當系統的復雜性不高,在人算算得清的水準下,精英(資本)穩勝;在復雜性過高(如混沌系統),人算算不清的條件下,草根(勞動)穩勝。這是復雜系統的一般規律。保護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就是因為diversity可以斗敗上帝,進化成功。可見草根身上天然具有一種比精英更強的能力,只是他們能力發揮所需的超復雜條件,從沒有成為真實的經濟條件。正好,互聯網進入超復雜經濟區間。他們只欠缺一股叫大數據和個性化的大風。
大風起兮云飛揚!這股風,現在來了,它叫Var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