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對父子牽著毛驢去趕集。上路后,心疼兒子的父親讓兒子騎上驢背,自己則牽著毛驢在前面引路。還沒走上幾步,路人便開始議論了:這孩子也太嬌慣了吧,從小不懂得孝敬長輩,還能指望他長大后有什么出息?父親覺得言之有理,換下兒子自己騎上驢背。不久,議論又開始了:這樣不憐惜孩子只顧自己享樂的父親枉為人父!頓生愧怍的父親趕快將兒子拉上驢背,心想這下該沒人饒舌了吧。哪知過了一會兒,路人投以鄙棄的目光,帶著譴責(zé)的口吻議論道:這對父子也太殘忍,看把那驢子壓成什么樣子,可憐的驢子可惡的人!無計(jì)可施的父子倆深感人言可畏,只好做了一副簡易擔(dān)架抬著驢子趕路。不料這一招引來更為尖刻的議論:愚笨之極,比驢子還蠢!父子聞言,仰天長嘆:天啊,這路叫人沒法走!當(dāng)他們放下驢子雙雙跟在其后默默行走時,路人又竊笑道:有驢不騎,養(yǎng)之何益?真是一對憨父子,兩個大傻瓜!
做任何一件事,免不了有人議論,更何況國人多有評頭論足的嗜好,正所謂哪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身后無人說。而我們既不能閉目塞聽,拒納善言,也不能因噎廢食,畏葸不前。正確的態(tài)度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擇其善者而從之;走自己的路,不管別人怎么說。當(dāng)然,如此說也得有個前提,那就是看準(zhǔn)方向,選定目標(biāo),心無旁騖,勇往直前,認(rèn)真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