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人們討論“歧視”的問題,我發現它實際上很普遍地存在,這和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偏執”有關。
西方人買房子,會很介意上一任屋主是印度或中國人,原因是廚房會有很濃的咖喱或醬油味。而一個老外在酒吧里喝多了,多數人都會猜他是個美國人,而不太可能是德國人。由此可見,全世界范圍內,歧視不是單向的,每個種族、階層對其他種族、階層都會有偏見。
但好多所謂的“歧視”其實是因為文化上的隔閡,可能是在語言上無法溝通,或無法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遍布全球的唐人街、小印度、拉丁區、日本村、穆斯林社區……實際上正體現了這樣的隔閡,統一種族的人聚集而居,主觀上可能是為了生活方便,客觀上卻起到了緩解異族相斥的作用。
然而,一個確實值得注意的趨勢是,最近針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大陸人的歧視和偏見開始越來越明顯。在國外開車,有人拼命按喇叭,人們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司機是不是中國來的?
更加奇怪的是,現在最歧視中國人的好像反而是中國人自己。
很多華人移民在國外為孩子找學校,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所學校有沒有中國學生?比例是多少?”如果答案是很多,他們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去??赡茉跐撘庾R里,他們已將自己和其他中國人做了區分:我不是“一般的中國人”,我不希望與這樣的家庭為伍,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在同一個學校上學。
不得不承認,這類歧視,背后表現出的是一種中國人整體性的道德失落——因為真正的歧視,包括偏見,正是基于一種道德優越感之上的居高臨下。
顯然,這種現象首先和人種無關。難道中國人天生道德就差嗎,還是因為中國文化自身的原因、所謂的“國民劣根性”?我不認為如此,中國傳統文化有它的沒落性,但也絕對不具有破壞性,否則為什么老外都喜歡來中國看看長城、兵馬俑,聽聽京戲。
難道是我們讀書少嗎?好像也不是。否則為什么有些國家國民教育水平低下卻沒有顯現出道德淪喪,而我們的有些博士后卻明顯素質低下呢?
我覺得這里面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們所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的環境。
法律最大的好處,是讓人與人平等,人們相信法律可以保護自己,就會自覺地尊重法律,尊重他人和自尊,而不是去攀附權力。但當一個社會的運行機制變成權力主導,就會導致法律失效,沒有人再去相信法律,尊重規則,“不唯法,只唯權”。這時,就算你再成功,在權力面前也會變得連螞蟻都不如;相反,如果法律完備,就算我做了錯事,認罪了,也還可以去申辯我應享有的權利。
在我們的社會里,無論是在生活還是企業上遇到問題,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找人找關系,因為我們相信這個社會是由權力來維持的。長久下來,就導致了一種大范圍的道德敗壞。
在一些歐美國家,很多沒什么背景的華人移民可以很容易通過自身努力而成為“杰出人士”,儒雅有禮,事業春風得意,而且備受尊重。但當我和幾個國內來的“土豪”朋友在加拿大吃飯時,他們卻滿腹抱怨,說外國的醫療服務太差,排隊都要排幾個小時。顯然他們是在拿在國內享受到的“特權”和這里的“平權”相比。這些“土豪”所生長的其中的整個生態體系,充斥的全是“成功學”,只有得失,不論是非。按照這個邏輯,富了就代表你成功了,成功了就可以獲得別人的尊敬,但現實情況又是怎樣呢?
今天移民海外的中國人口構成已經不再以勞工為主,相反,加拿大70%以上的豪宅都是被中國人買走的。然而,你發現就算別人把房子賣給了你,卻沒有在心里尊重你。
一位華人女性在加拿大開豪車違反了交規,英語說得不利索,就斷定警察罰她是因為嫉妒她有錢——這種邏輯多可笑!當我們窮得只剩下“錢”、以為錢可以成為萬能通行證時,就注定了會被人所輕視。
意識不到這一點,還是固守“以利益為核心”的思維,結果只能是與這個世界越來越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