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清明小長假開始,就讀于廣元市實驗中學的16歲的明明(化名)放學后并沒有回家。當晚10時許,媽媽在網吧里找到他,兩人發生口角。母親哭喊著:“你上網我管不好你了,那我就去死。”母親在悲憤之下投入了嘉陵江……父親孫廣明趕到河邊,憤怒之下踢了兒子兩腳,16歲的明明隨即投江,并拒絕了警察的救助之手……瞬間喪失妻與子的孫廣明也沖向江中,哭喊著“我也不活了,我也去陪你們”。被岸上民警摁住……
類似的悲劇,在中國已不是一例兩例了。而且不用數據,僅根據生活常識及身邊故事,我們就知道,網癮,業已成為中國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有時候我都想,難不成網癮將是中國要面對的第三次鴉片戰爭么?
正像鴉片一樣,互聯網也是舶來品。它起源于美國,并在美國最先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不少美國人因為深陷網癮不能自拔而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這個問題很快引起了精神病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的關注,雖然直到今天,大家對網癮的概念界定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但不管哪種說法,它至少包含兩點:一是過度使用,也就是上癮了;二是這種過度使用已經造成了某些負面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也許歐美的青少年,沒有恁多社會壓力,可玩的東西也多,所以,青少年網癮對他們不是問題,甚至對日本也不是問題,至少還不是社會問題。認為有問題的,只有韓國。幾年前他們的調查數據顯示,有5,5%的學生因“網癮”遭受學習障礙等現象,所以韓國政府的計劃,是2012年前把網癮者的比例降到5%以下。
相形之下,唯有中國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
據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5),我國青少年網癮比例約13.2%;另有約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
據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7),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9.72%,這次比例比上次減少了,但原因是這次對“網癮”的界定有所改變,所以本次報告所涉及的數據不能與05年網癮報告數據進行直接比較。
據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占14.1%,人數約為2404.2萬,這一比例與2005年基本持平。在城市非網癮青少年中,約有12.7%的青少年有網癮傾向,人數約為1858.5萬。
據《201 1年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網絡青少年網癮的比例高達26%,網癮傾向比例高達12%……
不管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數,對中國來講,青少年網絡成癮都是一個龐大的數據。而且隨著網絡的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必然會卷進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我國當前產生網癮問題的社會土壤和環境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變,這個問題還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
干巴巴的數據背后,是無數鮮活的家庭悲劇:大學生因染上網癮,完不成學業而遭遇退學;青少年沉迷網絡導致嚴重生理疾息甚至猝死網吧;青少年網癮引起的犯罪問題;青少年網癮引起的家庭沖突,不是父親剁孩子的手,就是孩子剁自己的手,甚至殘忍地殺害父母……
正是由于網癮之龐大數據及其嚴重后果,導致有些人干脆把網吧當成了毒品屋,恨不得政府一律取締之。其實,正如當初的鴉片本是藥品一樣,互聯網這種高科技產品,也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于你如何使用它。
我們承認,青少年自控能力欠缺,認知能力有限,無限豐富、新奇、刺激的網絡世界對他們來講,確實是不可抵擋的誘惑。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青少年面臨的成長環境極不樂觀。
第一,社會環境不良。有執照沒執照的網吧遍地都是,有關部門也出臺過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條例,但在實踐中根本缺少有效管理。
第二,教育環境。世界上,可能根本找不到第二個像中國這樣實行教育的國家,教育之無趣嚴重傷害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這也難怪孩子們把學習當成了最苦的差事。更有甚者,教室里都掛著“學海無涯苦作舟”之類的嗚咽,你說,這是叫孩子們絕望還是叫孩子們死心呢?
第三,家庭環境。中國的家庭,生兒育女很功利化,什么光宗耀祖,養兒防老,已成集體無意識,滲透到每一個國人的血液里。但其背后的實質,則是孩子的工具化。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的政策下,又讓這種工具化空前嚴重——中國的獨生子女,成為父母手中唯一的賭本,或日唯一的彩票,這要是不返本贏利,或者一次性中個大獎,這咋過呢?
最后,我們不得不承認,沉陷于網絡世界的,并不僅僅是青少年。或者說,青年里面就包含了很多成年人!我自己都跟兒子交待說,別說你們孩子了,媽媽剛開始上網的時候,那也控制不了自己啊,成夜不睡覺,或者忘記給你們父子做飯,有一天干脆半下午就提前給你們做飯,用小鋼鍋煮上了花生豆,結果最后到廚房一看,不但花生豆沒了,連鍋都快沒了……被網友戲言為大煉鋼鐵,并且安慰我說:不算啥,哪個剛上網的人不大煉幾回鋼鐵呢?你那都算輕的。
所以我一直認為,孩子們迷上網絡,也是情有可原的,剩下的,就看社會、家庭、學校,怎么應對了。你看明明父母的應對,就不是有效方式。孩子原先說過要改,但后來還是去了網吧,這是自控能力欠缺,更是孩子的病灶,你得用更科學更人性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相逼;以死相逼也就罷了,警察及圍觀的人群,不知道在母親跳河之后,孩子的心靈則是最需要關照的,這個時候的重點防范對象只能是孩子,一定要有專人守候他,并對他進行心理療救。結果,等父親要跳河時,警察們才知道該怎么做!
可憐的中國孩子,可憐的中國家長!這場戰爭,我們能打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