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曾于1902年去日本留學學醫。后來感到醫治中國人麻木不仁的精神比醫治他們虛弱的肉體更為重要。一個思想沒有覺悟的人,即使身體再健壯,還不是被帝國主義綁去殺頭,只能成為示眾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醫學能拯救病人卻拯救不了一個麻木的民族,最要緊的是要改變人的精神,讓我們這個民族覺醒過來。他決定棄醫從文,通過一支筆,寫出啟發、鼓動人心的文學作品,來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反抗精神。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從此,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一發不可收,相繼出版了《阿Q正傳》、《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續集》等著作。他不但成就了偉大的輝煌事業,而且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冒著生命的危險,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卓有成效的不懈斗爭。毛主席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一個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個貧窮的猶太人家里。他的性格十分內向懦弱,敏感多愁,總是覺得周圍的環境都在對他產生壓迫和威脅。沒有一點男子漢的氣概。
男孩的父親竭力想把他培養成為一個標準的男子漢,希望他具有風風火火、寧折不屈、剛毅勇敢的特征。
在父親粗暴、嚴厲卻又很自負的培養下,男孩的性格不但沒有變得剛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從根本上喪失了自信。
看他那樣子,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
然而讓人們始料未及的是,這個男孩后來成了20世紀上半葉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他就是奧地利的卡夫卡。
卡夫卡為什么會成功呢?他內向、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好適宜從事文學創作。在這個自己營造的藝術王國中,懦弱、悲觀、消極等弱點,反倒使他對世界、生活、人生、命運有了更尖銳、更深刻的認識。
是的,人的性格是與生俱來不可隨意硬性逆轉的,就像我們的雙腳。
腳的大小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適合于雙腳的鞋子。有了適合自己的鞋,我們就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上健步前行,創造出更輝煌的事業。魯迅有了一雙適合自己的鞋,成了我國最偉大的文學巨匠和民族英雄;卡夫卡有了一雙適合自己的鞋,為世界留下了《變形記》、《城堡》、《審判》等不朽巨著。
朋友,別再抱怨你的“雙腳”,快去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