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道稱,哲學家麗貝卡·羅奇目前帶領一批學者研究未來技術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改變刑罰。羅奇稱,“人只能活一世,讓他們在鐵窗里度過一生中最好的時光,這樣做合適嗎?改變他們的頭腦、然后將他們釋放是否更人道?”
羅奇還在她的博客上寫道,把人的思維上傳到電腦上,加快思維運轉速度。“上傳罪犯的思維,使之比正常速度提高100萬倍,就會使這名囚犯在8個半小時里產生服刑1000年的感覺。”
有英國網友稱羅奇是個異想天開的奇葩,并指出在1971年攝制完成的電影《發條橙》中,主人公亞歷克斯以殺人罪被判入獄14年,在獄中接受了一項實驗,用藥物控制他的一切惡欲,在實驗結束后如政府所愿,變成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沒有性欲且絕對不會危害社會的“新人”。
原著小說作者安東尼·伯吉斯的觀點是:“徹底的善與徹底的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選擇權。”他的觀點在上世紀70年代廣泛傳播,引發了人們對國家機器為大眾洗腦的普遍警惕。羅奇顯然忘了這一點,想把囚犯變成由國家機器暗中操縱的發條玩具。
目前,把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的接口技術研究已經獲得了大量成就。一些科學家預測,數字化的人類能夠永生——在人的身體死去時,人的思維能夠在計算機上繼續活著。這種技術有望在幾十年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