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常州寶菱重工冷加工技術推進中心副主任張永潔就是一位價值創造者。年僅38歲的他已經獲得了一連串令人眩目的榮譽——寶鋼集團公司十佳智能型員工、寶鋼銀牛獎、常州市勞模、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機械行業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
人物故事
1995年,張永潔從技校畢業進入常州寶菱重工,就被安排在大型龍門銑床上當操作工。因公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公司選派他赴日本三菱重工學習數控機械加工技術。回廠后,他將在國外學到的先進加工技術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在借鑒國外先進加工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實踐,并通過自學,將數控理論知識與他日積月累的加工經驗相結合,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技術,不僅編制出一套用螺紋銑刀銑削大螺孔的宏程序,還撰寫了一篇《大直徑內螺紋數控銑削編程研討》的論文。他提出的“三點找正法”,消除了大件自重引起的扭曲變形,達到直線找正的目的。他創造的新加工理念的快速鉸孔等新技術,使公司的機械加工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一直是張永潔在工作中對自我的要求,強烈的責任心促使著他時刻以公司利益為重。2003年以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所操作的全公司最關鍵的設備正常運行,張永潔組織操作工對設備進行周日義務保養,他的徒弟們至今從未間斷過。作為技能專家,他從不自負保守,總是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人,讓個人的經驗成為為公司的財富。針對大型設備的特點,他通過平時的實踐,制定了《防止加工質量不合格的十原則》,編寫制訂出操作機床防止誤操作的《十秒確認法》,并以銅牌形式標示在公司關鍵設備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設備、產品質量事故發生率,為工廠降本增效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8年,寶菱重工創立了“張永潔創新工作室”,由他擔任大件分廠生技管理中心(張永潔創新工作中心)主任。他推動小組開展改善活動為,通過小改小革,不斷創新,始終把公司的“降本增效”放在首位。
那一年里,他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全都用在創新上。為了提高刀具工作效率,他主動聯手制造商研發相關刀具進行攻關。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價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四分之一的新刀具問世了,新刀具不僅滿足了工件高速加工的要求,而且產品加工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同時,他還參與了許多工藝改善,利用自己的小發明、小創造解決加工難題,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提升了工作效率,還降低了刀具成本。他們參與的將廢舊插刀片重新利用一項每月就降低成本26000元。他們開展的油庫改善小項目,既降低了勞動強度,也改善了作業環境,消除了安全隱患。
魯迅說:“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張永潔,這個由一名普通的技校生成長起來的高級技師,是寶菱重工公司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技術工人的杰出代表。
張永潔常說,我們何妨做些零碎的事,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一木一石不僅托舉起了我們的鋼鐵大廈,也托舉出了一種希望,讓我們不僅看到了來自基層的偉大力量,也看到了由這種力量所帶來的在逆勢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