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法國科蒂(COTY)宣布,將停止在華銷售丁家宜系列護膚產品,以專注于其它品牌。
丁家宜原本是中國民族品牌,創立于1995年,至今還不到20年,曾經是本土日化行業的驕傲,如今卻淪落到下架停售的地步。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
“嫁入”豪門
丁家宜生化研究中心歷經20年的潛心研究,探究長白山洗參人美白的奧秘,從天然人參植株中成功培育出“人參活性細胞(AGCA)”,從此丁家宜美白系列產品誕生。
以公司創始人丁家宜命名的丁家宜產品坐擁美白技術專利,“美白洗面乳”是丁家宜首推產品。隨后,丁家宜又主推防曬產品。來自調查機構AC Nelson的數據顯示,中國防曬乳液市場一年約有1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丁家宜的市占率曾達到15%,說“獨占鰲頭”一點也不為過。丁家宜在中國護膚品市場地位高居前列,防曬市占率第一,男士產品市占率第二,洗面奶市占率第三,面膜市占率第四。
丁家宜落入科蒂手中,是一段“嫁入”豪門的姻緣。科蒂1904年創立于法國巴黎,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是全球香水老大,也是全球美容界公認的領導廠商。可是,面對增長迅猛、前景廣闊的中國市場,全球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卻因為不得法,長期徘徊在中國市場大門之外,眼睜睜地看著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等競爭對手從中國市場收獲豐厚利潤。因此,科蒂集團需要一個“跳板”,以便迅速打入這片競爭激烈的市場。于是,科蒂看中了丁家宜。
其實,當初被科蒂收購時的丁家宜就已顯露疲態,那時的繁榮是用錢砸出來的,靠人海戰術去促銷,向經銷商壓貨。而科蒂看中丁家宜的不僅僅是其品牌影響力,主要還是對它的銷售渠道感興趣。彼時,科蒂委托上海家化為其代理在中國的阿迪護膚、香水等業務。
雖然,科蒂當時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將丁家宜“打造成為一個國際品牌”,但言不由衷,甚至包藏禍心。收購丁家宜后,科蒂收回了原來由上海家化代理的業務,改由丁家宜代理銷售。通過丁家宜的渠道,科蒂旗下阿迪達斯個人護理用品及香水在2012年銷售額達到三四億元,同比增長了將近一倍。
而與之對比,丁家宜2012年銷量大幅下滑50%。科蒂收購丁家宜之后,原有的導購撤離了不少,以自然銷售為主,實際上就是讓其“自生自滅”。
推完磨殺驢
當科蒂熟悉并完全占領了丁家宜的銷售渠道后,就推完磨殺驢,將丁家宜從市場渠道中趕下臺。這樣的悲涼,令人扼腕。
大凡跨國公司收購外國品牌,多半是懷著“殖民”心路,科蒂也不能免俗。所謂“殖民”心路,就是采取“斬首行動”,將本土民族品牌精英兼并到手,然后變著法子蹂躪,先是搭順風車,借助民族品牌的渠道推進旗下“嫡系”品牌,到了一定時間再將民族品牌打入冷宮,
“雪藏”起來。跨國公司通過大規模收購本土企業,在被收購企業的相關產業領域快速樹立自己的江湖地位。這方面,我國有很多的教訓。
比如2011年11月落入美國百勝集團口中的小肥羊,就是一只迷途的羔羊。那么又有多少小肥羊式的民族品牌被外資吞噬呢?人們沉痛地發覺,“匯源”斷流了,“海鷗”折翅了,“西軸”不轉了,“小護士”也香消玉殞了……一個個民族品牌在外資并購的虐殺下成為“刀下鬼”。
從長遠利益來看,外資看中的不是中國品牌,而是市場資源,特別是經營渠道。在渠道為王的當下,誰占據銷售渠道,誰就主宰商業市場。外資將到手的中國品牌易名重新包裝,投放市場,獲取壟斷高額利潤。
而像丁家宜、小肥羊這樣的民族品牌,本身或“美”而不“強”,或“肥”而不“壯”,被外資抓住軟肋,被迫就范,即便不是主動賣,跨國公司也會通過要約收購,向股東“喊話”,強行購買股權,最終控股,兼并成功。
民族品牌當自強
當然,并購是國際市場上正常的商業活動,無需進行過多的“政治”解讀。但有一點應當注意,民族品牌要想保全自己,成為長久的民族驕傲,必須健體強身,抗御跨國公司的“侵略”。其實我們也有強悍的民族品牌,如娃哈哈,在法國達能的淫威面前,誓死不從,憑自己的強大實力捍衛民族品牌的獨立性,可歌可泣。當年徐工集團在三一重工的攪局之下,也振作起精神,在美國凱雷財務資本的“屠刀”下,保全了品牌,可圈可點。
國際市場競爭從來就不是曲水流觴的君子游戲,而是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品牌競爭也同樣殘酷,頂尖者昌,無名者亡。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只能向隅而泣,只能寄人籬下,只能吃別人的殘羹剩飯,最后淹沒在市場大潮中。
總體而言,眼下外資是狼,民族品牌是羊,中國民族品牌有4根軟脅一
有的民族品牌是廣告“炸”出來的,廣告轟炸出來的只能是短期效益,在市場空白期,誰吆喝得勤快,誰的品牌就能先填補空白,“炸”出一大批消費者,獲得快速增長。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成熟期,在市場經濟的深水區,誰的品牌核心競爭力強,誰才能存活;誰的品牌創新能力強,誰才能有新的發展機會。提升產品競爭力,才是拉動企業持續發展的恒久動力。
有的民族品牌是網點“鋪”出來的,銷售網絡科學合理的布點為促進產品銷售增加了窗口和通道,但如果不計成本,一味花錢搶地盤、買名聲,就得不償失。還記得當年紅桃K進軍農村市場的壯觀景象,紅桃K的銷售網點幾乎覆蓋到每個縣鄉。密如蛛網的銷售網點確實給紅桃K帶來銷售量的飆升。但好日子沒有維持多久,紅桃K自己也“缺血”。
有的民族品牌是價格“殺”出來的,刺刀見紅的價格戰看得人心驚肉跳,也消耗了企業的血本。企業利潤和成本這兩根搖搖晃晃的“柱子”,已經無力支撐價格戰的“擂臺”,只有那些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后。
有的民族品牌是花樣“翻”出來的,品牌的吸引力最終由產品的核心技術和文化內涵決定,而不是花花哨哨的造型。造型美固然能吸引客戶,但客戶最終選擇的還是用途。
如果能意識到這些,并扎扎實實地去操作,在市場開放的大勢下,民族品牌在與“狼”共舞的同時,一定能堅守本土,甚至能走向海外。
丁家宜停售凸顯民族品牌危機,這再次暗合、印證了本土曰化品牌被外資巨頭“先收購、后雪藏”的炮灰命運。丁家宜沒落了,留下太多的教訓和啟迪。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科蒂宣布停售“丁家宜”品牌系列產品之際,另一個法國化妝品巨頭歐萊雅宣布收購中國面膜領導品牌“美即”。美即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丁家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