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東青古玉器,是一種飛禽似鷹的圓雕白玉佩件,為遼、金時期之物。
海東青是獵鷹的一種,體形中等,比一般鷹、造禿鷲小,性情兇猛,爆發(fā)力驚人,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貍等,是滿族人打獵必備獵鳥。它還有著鮮為人知的仇恨,最終導(dǎo)致了北方女真與契丹兩個民族的仇恨,最終導(dǎo)致了遼國的滅亡和金朝的興起。
傳說完顏阿骨打的母親臨產(chǎn)時,遼國元帥、領(lǐng)兵殺來。完顏阿骨打的父親賀里波保護著妻子邊戰(zhàn)邊退至烏拉山下,賀里波肩頭受傷,他的妻子在雜草上生下了一個胖小子。此時,漫山遍野的遼兵攻了上來,情況萬分危急。突然,從天下飛來一只玉爪玉嘴的大白雕,圍著剛剛出生的男嬰飛來飛去,還不停地叫著:“阿骨打!阿骨打!”大白雕的叫聲驚動了烏拉山的山神阿古,他聽到大白雕喊“阿骨打”,以為是讓他打遼兵,便大吼起來。吼聲過后,大大小小的山頭都紛紛打開山門,讓山水沖下來,把遼兵沖得七零八落、死傷無數(shù)。賀里波為了感謝大白雕和山神阿古的救命之恩,便將孩子取名為“阿骨打”,此后女真人敬白雕為神。而傳說中的白雕正是海東青。
唐代,海東青就是滿族先人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七彩神火》故事中也曾寫道,“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譯成“海東青”。在金元時期曾有規(guī)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當(dāng)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了一種時尚。而在清代,一只普通的海東青竟然值30兩白銀,足可見其珍貴。
1682年,康熙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dāng)臂架海東青的御林軍從他身邊颯爽走過時,不禁龍顏大悅,遂即興賦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shù)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贊美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zhì)之優(yōu)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
遼、金、元、明、清都對海東青非常重視,均設(shè)有類似鷹坊的機構(gòu),專司捕取和飼球。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的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嚷網(wǎng)捕獲后,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以靡掉它的野性,此過程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訓(xùn)練,鷹能聽從人的吆喝來到豬者的手臂上;最后對鷹進行“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饑餓。但肌肉強健,便于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被帶到山野中“放鷹”。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fā)現(xiàn)有獵物跑出、飛出,鷹便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捉獵物,架鷹者必須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nèi)臟,不可喂飽,有“鷹飽不拿兔”這個道理。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喂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后放舊大自然,讓其繁殖后代。
如今,海東青依然分布在新疆、青海及黑龍江、吉林等地,已極為罕見然而,清代白玉所雕的海東青也相當(dāng)稀少,或為了難得的收藏品,一件清代白玉海東青的拍賣行情已達6位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