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養生熏香活動的興起,香文化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除了商家對香料的大肆宣傳推銷外,歷代香薰爐、香鏟、香粉盒等香具的收藏,也日益成為熱門話題。
就香薰爐收藏來說,2010年以前,宋代以前的香薰爐收藏,一直是個冷門。多年來,明清香薰爐收藏,特別是以仿品為主的“大明宣德爐”市場交易火爆。目前社會上對香薰爐的收藏,主要是從實用出發,基本上是用于香席的手爐和用于禮佛的供爐。
從材料工藝史角度看,戰漢時期是青銅器主流時代,因此漢代香薰爐以青銅香薰爐為代表,尤其皇家、貴族使用居多。同時,戰漢時期是我國陶器時代末期,大量陶制香薰爐依然流行。魏晉南北朝,中國進入到了瓷器時代,特別是南方,各個窯口興起,熏香活動也由王宮貴族流向土豪土族,社會對香薰爐的需求量大增,這個時期大量瓷質香薰爐令人耳目一新。隋唐時期,社會由大動蕩進入大一統,李唐王朝的開明統治使得國力大增,熏香活動也進一步普及。前代各種材質的香薰爐在唐代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并有創新。特別是唐代進入到金銀器時代,大量的金銀質香薰爐開始被皇宮貴族使用,乃至贈送或賜予僧家使用。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宋代的瓷質香薰爐以其質量高、數量大而在香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宋代還是香薰爐造型結構創新方面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此后歷代的香薰爐再無劃時代的創新了。元明清時代,香薰爐隨著在熏香活動“大普及”的同時,而進入到了“大普通”階段。
因香料是奢侈品(驅蟲疫的草木類除外),宋代以前參與熏香活動的,社會地位最低的也要是“小文人”、“小土豪金”。宋代以后,熏香活動逐漸普及至尋常百姓之家,因此存世的普通香薰爐多。明清香熏爐在制作工藝方面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除了明清皇家貴族傳下了許多選材精良、制作精細的精品香熏爐外,明清兩代還是香熏爐的集大成時期。一方面是屢仿前代并屢有創新;另一方面,除瓷質和銅質外,大量寶玉石類材料也用于制爐,甚至竹木牙角等畏火材料也拿來用于制作香熏爐了。
當代香薰爐制作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香薰爐,以瓷質和銅質仿明清香薰爐為主,大量的仿宣德爐就屬于此類。另一類是創新香薰爐,從古代香薰爐造型、紋飾中提取藝術元素,制作出了樣式新穎的香薰爐,以瓷質的為主。
現代的香熏爐和古代的香熏爐,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古代是人們按照香文化儀軌制爐、用爐;現代人們主要是為了聞聞沉香的味道而制爐、用爐。古代香熏爐的價值表現在禮教、宗教、養心等等精神層面上,現代香熏爐的價值往往表現在實現沉香出香的工具層面上。古代的香熏爐,立足于香文化的精神內涵要求上;現在的香熏爐,立足于買賣沉香的商業炒作上。
歸納一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影響了香薰爐的使用和制作的風格。從主流風格角度來說,漢晉時代的香薰爐多山林之氣,隋唐時代的香薰爐多廟堂之氣,宋明時代的香薰爐多士夫之氣,清朝時代的香薰爐多匠作之氣,民國時代的香薰爐多市井之氣,當下時代的香薰爐多莫名之氣。
因此,香熏爐的審美和價值的落腳點,即真正有價值的香熏爐是,既能認同于古人,又能認同于今人,還能認同于后人的香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