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農資商品從研制到生產流水下線,再到農資商店進入市場,最后到農友手中,這期間的“過橋人”,是那些和氣相迎、服務熱心的商店柜員與經營人。有道是“火車不是推的”、“品牌不是吹的”!一個上好的農資品牌,要想在廣袤田野“開花結果”,真正達到“名品”的明星效應,門店經營人確實是功不可沒。
爾把農資“買”回家,吾將品牌“賣”出來!農資經銷門店最大、最直接的“看家本領”,就是要把品牌農資賣出去。看似簡簡單單的門店買賣,期間卻承接了許許多多品牌農資的外延生命力,由此,這“賣”,是科學經營,是情感所至,更是技巧演繹。
“賣”之始末,是創新品牌的過程
步入一個不算太大的鄉鎮農資商店,店柜與庫房里的農藥、農資商品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雖然地處交通、人流都一般的區位,店主人的生意居然做得熱熱鬧鬧、忙忙碌碌。眼瞅著店員拿著兩包殺蟲粉劑過來,解說了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順手貼上一則本門市商店獨有的不干膠標識,并將殺蟲粉劑遞到一位大嫂手里。買主看了看包裝上的標記,自語了“地道的”,便打開了錢包,掏錢付賬。
店主說:“別看現在做農資買賣好像很容易,農友們精明著哩,農藥農資消費都講究個品牌。我們就把店里的品牌農資商品挨個兒輪番做宣傳。”他指了指店里黑板面、墻壁上的告知欄介紹,又說:“我們賣農資、農藥,都想著怎么樣盡快讓農戶知曉這些新老品牌商品,所以在做農資生意時會不厭其煩地推介、告知。這樣既能促使農資經營生意做得好,又是我們自家店創新服務品牌、推廣農資品牌的過程。”
隨著品牌農資商品的“賣”出,貼上自家經營特征的標記被“買”走!經營者的舉手之勞,卻是店家創新自我品牌的例證。而像這樣做好、做活、做優農資生意的經營者不在少數。從營銷學角度看問題,農資經銷商就得有自己響亮的品牌,有自家店獨有的營銷方法,有“我”的特色妙招。如此而言,農資經銷門店的買賣當然不那么“簡單”,“賣”的始末,恰恰就是經銷商創新服務、創新理念、創新品牌的全過程,此雖區區小作之“賣”,卻小覷不得!
“賣”得靈活,是推銷品牌的技巧
“小張做生意精巧著哩,上個月我們一起鋪的貨,那些“背時”的輔助品我們賣不動,她居然能正牌品走完、輔助品銷光!”這里的農資店同行們夸耀“惠農門市”店主人小張,褒獎之語中不乏有“羨慕”與“妒忌”。
小張的營銷方略是:不為推銷而推銷,卻為品牌而“買賣”,注重的是“賣”得靈活。品牌農資也是有時令性的,往往在某一階段某些品牌農資不十分適時,就會由此“冷”下去。有些店家發現了這些似乎“過季誤時”的品牌農資商品,就立馬將其下架入庫,或轉手回返上游,當有顧客找上門來欲購買時,他們就會因退貨而流失生意。小張則是將推銷品牌農資的工作常態化,靈活地經營那些看似“背時”、“冷場”卻可以“預期”、“超前”賣掉的品牌農資商品,將銷售來了個“提前量”,從而使一些看似“副品”、“輔助”、“附帶”的品牌農資商品隨時被常態推介、靈活買賣。
做生意,跑買賣,為的是多銷售、多盈利。類似小張這樣通過“旁門左道”經營農資品牌,將品牌農資“賣”得靈活,增加了營業“流水”,從而“流活”了經營,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值得推崇和借鑒的品牌農資推銷技巧!
“賣”獲成功,是樹立品牌的開始
農資的品牌不是一尊虛名,有著獨自的功用、獨特的形象。農資店家將那些品牌農資商品成功地“賣”到農戶手上,不是品牌的終結,而恰恰是品牌功能的啟幕,是店家經營品牌的開始。
農資營銷店家正是在這樣的開始點,努力把品牌農資“賣”出、“賣”完、“賣”成功,在兢兢業業的“賣”中,不斷樹立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賣”出的品牌農資越多,他們的自我品牌越有更多會隨之名揚鄉村,農資經營服務的品牌亦由此樹立,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新品牌不斷更迭,新營銷不斷翻新,新形象不斷強化,新生意當然會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