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席上現商機
觀眾網CEO兼首席執行官張拓是個“85后”,來自湖南省邵陽市的一個偏遠小鎮,是個十足的草根青年。2005年他考入北京吉利大學商務策劃師專業。
2008年下半年,張拓升人大四時,已先后進入央視體育頻道、經濟頻道等多個著名欄目組錄制現場實習。有一次,張拓在節目錄制現場,遇到了大名鼎鼎的嘉賓馬云。既是實習生也是現場觀眾的張拓,在節目錄制過程中,感覺到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馬云在臺上演講,妙語如珠,激情澎湃,而臺下觀眾席,坐著的竟有不少老大爺、老大媽。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不管馬云的演講精彩與否,始終處于似聽非聽的狀態,感覺枯燥時就昏昏欲睡起來。
節目錄制完成,張拓回到學校,一直都在思考。他后來了解到,那些錄制節目的老人早已是“現場觀眾專業戶”。一方面,導演急于尋找現場觀眾,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大眾想參與節目錄制卻無處可尋——這是不是一個可以突破的機會點?為節目錄制招募現場觀眾,在當時還是一個市場空白的領域,屬于創新項目。
于是,張拓萌生了創建一個網站的想法,為大眾架起一座橋梁,讓大眾都有機會上電視,參與節目制作的同時,更有機會與影視明星、文化名人、商業精英等近距離接觸,既能給電視欄目組導演解決“觀眾難尋”的成本和流程等問題,又能提供和滿足大眾“上電視當觀眾”的機遇與需求。
建觀眾網,搶占“藍海領域”
2008年11月,張拓帶領兩個志同道合的學弟,租了一間狹小的房間,注冊了公司,一邊搭建觀眾網,一邊編織業務拓展計劃。
然而,由于在電視行業產業鏈中,為節目錄制現場招募觀眾的環節,尚屬無人涉足的“藍海”領域。網站搭建起來后,因為沒有影響力而處處碰壁。
2009年初,張拓不得不采取向外界尋求支持和幫助,他找到了在校時曾一起合辦過“社團雜志”的大學校友、現任觀眾網運營總監的張文威。張文威表示對觀眾網非常看好,拿出5000元錢作為充值資金,重振團隊士氣。
2010年全年,張拓及其公司團隊擴容至15人,暫且走出資金緊張、人員不足和網站技術的缺失等困境,以通常價格、服務和口碑傳播打開局面,不僅使網站存活了下來,還通過行業會議、導演推薦等擴大業務面,獲得了幾家地方衛視的跟進與支持,共與72個電視欄目建立了通力合作。
2011年上半年,觀眾網在創建兩年多后,每月營收超過了4萬元。觀眾網將觀眾與電視欄目相結合是個巨大市場,找到了一條為電視欄目提供“精準觀眾”的解決方案和營銷服務的渠道。
2011年末,張拓在大學畢業兩年半后,從一開始的3人團隊逐步壯大成擁有20多名專業骨干的公司,觀眾網也從一個只為品牌欄目提供免費現場觀眾的網站,發展成擁有觀眾社區現場體驗平臺、市場調研、移動平臺拓展、組織高峰論壇等綜合性的“觀眾新媒體中心”。
2012年初,觀眾網與CCTV、BTV及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全國16家電視臺相關的78個欄目取得緊密合作。10月,觀眾網在過去3年多的時間里,經歷無錢、無人脈等窘境,已搭建起連接全國130個電視欄目與觀眾的橋梁以及觀眾席位,網站注冊用戶逾35萬人。
打造“互動+資訊”模式
2013年伊始,觀眾網及其公司團隊經過改版和整合,已具備2個小時內、隨時組織500余人職業觀眾參與節目錄制的能力。一方面通過車接車送,都會將每個人送到節目現場,再送回每個人家中;另一方面,若仍不能招夠人數,會隨時啟動第二預案,在5~10公里范圍之內,以高于平時5~10倍的價格,迅速召集職業觀眾應急,以湊齊更多人參與電視節目錄制為最終標準。
除招募現場觀眾外,觀眾網業務范圍和商業模式也在不斷延伸和創新。以“觀眾樂園”、“TV秀”、“我要上電視”等3大板塊作為三股動力源,觀眾網后臺建立了龐大的觀眾庫、演員庫和資源庫,致力于打造國內觀眾互動和綜合資訊服務的社區網站。
現今,張拓早已成為圈內的創業名人。觀眾網依托強勢傳媒資源優勢及專業市場運作團隊,為電視電影、體育賽事、歌舞劇、演唱會、歌友會、展會論壇等提供精準的現場觀眾服務,已發起近100萬人次參與到各大知名電視欄目和節目中,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觀眾社區體驗平臺,為各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品牌推廣、活動策劃、明星經紀、禮儀模特等各種軟性資源,具有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的文化傳媒集團。2013年,觀眾網全年收益超過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