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五只猴子關在一個鐵籠子里,籠子上頭吊著一根香蕉。籠子外頭有個機關,只要有猴子去拿那個香蕉,就會有高壓水柱噴向籠子,所有的猴子就會被噴濕一身。剛關進籠子時,有猴子想去拿香蕉,但不知有水柱噴過來,所有猴子都渾身濕透。其它猴子也想效仿第一只敢于伸手的猴子,但結果都是一樣,于是猴子們一起開會,達成一致意見:無論是誰都不能碰那只香蕉。
后來,有一只猴子病故,又進來一只新猴子甲。甲看到香蕉后異常興奮,馬上就要去拿,其它四只猴子著急了,馬上聯合起來,將甲海扁了一頓,警告它千萬別動那只香蕉。甲不服,又嘗試了幾次,結果被打得滿頭是包,便變得服帖,再也不想去動香蕉了,于是相安無事。不久,又有一只猴子病故,近來一只猴子乙,自然,乙也要去拿香蕉,結局和猴子甲一樣,被打得很慘。乙嘗試了幾次,也被迫放棄。
慢慢地,五只老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籠子外面的水槍機關也沒有了,但大家還是都不敢動那只香蕉。雖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每只猴子還是相互被告戒:千萬別動那只香蕉,誰一旦想動它,便會遭到大家的一頓毒打。
故事很簡單,但讓人深思。幾只猴子待在一起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組織,每個猴子都有其思想和行為,但為了大家都不被水淋濕,保障籠子的安全,組織就要力求避免這種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的干擾,要求步調一致,所以就產生了規則:千萬別碰香蕉。結果是組織凝聚起來,面對水槍的威脅而亳發無損。后來水槍沒了,老猴子也沒了,新猴子就構成了新的組織。由于已經養成的慣性,新組織根本就沒有考慮該規則為什么會存在,而繼續想當然照搬上述規則,一起望“蕉”而心如止水。
猴子見香蕉不吃有悖常理,是什么力量讓其可以違背天性?那就是該組織的規則。要想生存下去,就得遵守規則,就能換來暫時的平和,各個猴子為了自身的安全選擇服從規則,從而使整個組織政令通暢,擁有完美的執行力。隨著時間的發展,猴子們已經習慣了該規則,見香蕉便避而遠之,逐漸有可能餓死在香蕉堆里。
從故事看來,規則的產生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從實踐中自我體會而來,是老猴子們經歷多次慘痛的教訓總結出的真知灼見,一碰香蕉就會渾身濕透,所以千萬不碰香蕉,并且也不準其他猴子去碰香蕉;另外就是師從它法,效仿別人,不清楚為什么不能碰香蕉,但老猴子說不準碰就不碰,也不準新來者碰。不管何種途徑,一旦遵守規則,大家就相安無事,雖然吃不到香蕉,卻也能保一時平安。
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優秀到卓越,會經歷許許多多的磨難,也會有很多經驗教訓。而這其中絕大部分可能已經變成規則在企業固化下來,另外由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局限性,會去仿效更加優秀的企業做法,從外部搬來許多規則,認為這些舶來品是讓那些企業達到世界級的重要因素,便不加思索認為自己企業也一定要實施那些規則,甚至于出現跟風趕時髦現象,別人用的我用,別人不用的我用,什么流行我就用什么,一時間企業都號稱要上市,要ERP,要BPR……好不熱鬧,須不知企業自身是否有能力、有沒必要去做這些,結果往往是鬧個東施效顰,不值一哂。
規則不能是一成不變的,任何規則其合理性都是相對的。籠子外的水槍存在,就有千萬別碰香蕉這一規則存在的合理性,水槍不在了,該規則就成了猴子們獲利的最大障礙,而且該障礙還是自己制訂的。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要時刻分析現有的各種規則是否有必要存在,是否在促進自身的發展。我們必須時刻反省規則存在的合理性。一旦規則生存的土壤已經變化,那就要相應進行變化。適宜的規則能產生完美的執行力,不恰當的規則會令企業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