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點一:魚塘招來鴨群,互惠又互利
近幾年,廣東省揭陽馬鞍山農場職工黃創凡經營兩口近100畝的魚塘,還承包60畝土地種植菠蘿和松柏,每年純收益達20多萬元。
黃創凡把穩了市場的航向,打破了舊框框,趨利避弊,另辟蹊徑,一改過去自供自給的傳統農業生產的局面,把優勢資源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走適銷對路的特色農業路子,巧彈養魚致富曲。
他在魚塘里養殖四大家魚。為了降低飼料成本,他決定尋求合作伙伴。他走出場門,千方百計聯系養鴨戶,請他們到自家池面養鴨,并許諾了種種好處。養鴨專業戶自然應允,到人家魚塘里免費養鴨,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這樣一來,黃創凡減少了魚食飼料成本,養鴨戶也解決了養鴨無池面的難題。可謂互惠互利,一舉雙贏。
亮點二:豬魚并養,增利不含糊
去年,農場生產股長鄭錦意憑著精明的頭腦,主動調整產業結構與變革經營模式,充分利用水草豐富和土地資源的優勢,積極發展淡水養殖四大家魚。
養魚需投資較大的資本,必須源源不斷地提供飼料。飼料從哪里來?
純粹依靠從市面上購買飼料,不但養魚的成本會很高,喂魚還費時費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降低養魚的成本,又減少養魚工作量呢?
為此,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慣了的鄭錦意再次開動了腦筋,通過精打細算,多次論證,他決定:養豬!以豬糞替代普通魚飼料。
稍后,他成了全場聞名的養豬、養魚專業戶。他目前養殖母豬35頭,經營魚塘40多畝。家庭年收益增加10多萬元。
亮點三:因地制宜養牛。“錢”途真不錯
農場老職工黃子真憑著出色的經營頭腦,在市場風浪中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及時調整農業結構,走上了畜牧業養殖之路,做活了“牛”字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幾年來,受市場和勞動力因素的影響,馬鞍山農場乃至周邊的鄉鎮的養牛戶銳減,人們幾乎對養牛業失去信心,覺得養牛只有耕地才用得上它,平時還得專人放牧,費時又費力,不劃算。然而,黃子真卻認為養牛“風險小、成本低、易管理、效益好”,是一個有前途的養殖項目。他充分利用當地山坡地多、牧草旺盛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起養牛業。
為加強對黃牛的管理工作,降低生產成本,黃子真在認真自學養牛技術和防疫知識的同時,還到其它崗位取經學習。通過多年實踐,他總結出一套“自繁自養、滾動發展”的做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他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養殖黃牛,共3頭,其中2頭是母牛。通過不斷繁殖,已逐漸壯大養殖規模,成為附近有名的養牛專業戶。目前,黃子真養殖黃牛30多頭。按目前市場行情,每頭牛(一周歲)出欄,最高可創收4000多元。關鍵是,他養牛的成本極低,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從山坡上的草叢里“撿”錢。
在他們的帶動下,農場職工及附近農戶紛紛效仿,發展種養業。如今,馬鞍山農場種養業蔚為壯觀,呈現了一派“山頂造林、山坡種果、果下養雞、水里養魚、水面養鴨”的立體模式種養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場水果種植面積764公頃,生豬飼養20174頭,牛660頭,家禽30.5萬只,魚50多萬尾。其它養殖業也有較大發展。
如今,靠養殖業致富已成為當地農戶的共識。發展種養業成為當地的熱點,自營經濟增長不斷涌現新亮點。
點評:馬鞍山農場職工搞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的自營經濟告訴我們:創業,有時候就這么簡單,打破思維定勢,因地制宜,整合優質資源,即便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項目,也能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