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特別策劃》,我們把主題點定在了“生二孩”這件事情上,基本國策的調整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其他變動無法比擬的,孩子們響亮的笑聲是家最好的背景音樂。在稿件制作之時,恰逢孫儷得女,一兒一女湊了個好字。發排之時,又傳來李湘有孕的消息,這些辣媽可真是踩準了時代的節奏。
但后來,我在起英文標題時碰到了難題?!岸ⅰ边@個飽含中國特色的名詞,在英文里愣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單詞來表示。當然,問題的關鍵在于我的英文都是百度翻譯老師教的。它對于“二孩”的解釋是“A second child”——這么簡單粗暴的翻譯,怎么能表達“二孩”這個名詞背后的深厚背景呢?至于“單獨二孩”、“雙獨二孩”這些更高深的詞語……早晚會有類似“No zuo no die”的詞條被創造出來,以指導國際友人理解中國國情的。
在這方面,我覺得中國人顯然更有辦法些。馬爾克斯去世后,我有10個以上的朋友終于承認,他們的《百年孤獨》只是書架上的裝飾品,業績最好的那位,看到了第38頁終于頹然放下了。在人同此心的前提下,微博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浪潮,就是以各種人名代入《百年孤獨》以增加閱讀順暢度。最被認可的是象牙山村×《百年孤獨》的混搭版:“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李建國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下午。那時的馬家屯是一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落,春暖花開,劉翠花的欲望從這里萌芽??上н@一切,下落不明的劉能和趙四都不會知道了。”
即使在這種全球一體的時代,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是時時閃現,而不同時代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林琴南翻譯的《茶花女》,確切地說應該叫二度創作,會有 “然馬克每至巴遜取花,花媼稱之曰茶花女。時人遂亦稱之曰茶花女”這種毫無違和感的文字。而我小時候看的《飄》里,在大橡樹下歡快跳舞的是白瑞德、郝思嘉、衛希禮和韓媚蘭?,F在追美劇或英劇,字幕組們則直接使用英文人名。
這些都挺好,老祖宗說:“君子和而不同?!鄙钤较袢f花筒,這句話越好用,不信,你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