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城市建筑的空間分布需要獲得衛星圖像和大規模的實地調查數據。如今運用GIS技術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可以有效計算出建筑面積,對城市進行規劃,掌握城市功能劃分。隨著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城市的建筑構成與空間分布正在發生著各種變化,本文從如今城市建筑構成與空間分布的特點出發,研究未來大都市發展建筑構成與空間分布的趨勢。從而為未來城市建筑構成與空間分布提出一些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城市;建筑構成;空間分布;理論研究
1 前 言
對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建筑空間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從城市的空間分布可以看出城市建筑的設計與分布,在對城市資本密度研究同時,利用建筑一系列參數可以對城市建筑的體系結構與周圍環境的個性化設計提出一些實質性發展建議。從而對城市建筑的空間組織從宏觀角度提出發展建議。如今我國城市容積率迅速增加,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產業轉移和大型工程建設等新的城市劃分正在大規模進行。對城市空間充分利用和掌握建筑的發展趨勢,將可以有效推進我國城市建設的宏觀空間布局。在定量理論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可以有效解釋我國城市空間布局改變的大的發展趨勢。
2 研究內容的劃定
如今城市建筑構成和空間分布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文化風格、城市建筑環境、現代建筑設計以及建筑空間組合。在建筑設計領域,掌握建筑設計策略以及其他相關內容的概念規劃的類型與城市文化風格。主要研究城市建筑和空間地理特征因素以及城市形態等相關內容,并且對城市建筑環境和傳統的景觀特質進行規劃。
對于城市的建設發展問題也做了一些研究,參照不同建筑結構的發展變化,對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然而,對于整個城市的建筑空間分布,研究工作涉及較少,僅涉及小尺度空間建設與空間分布。近年來,城市建設的更新主要是從城市建設的發展出發,對傳統建筑進行更新、演化和思維角度的轉換。
由于數據采集成本和難度的增加,城市結構和空間分布的研究不能作為一個整體分析模型,從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宏觀角度,需要對空間分布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利用GIS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采用實地調查獲得原始數據從而進行進一步研究論證,通過驗證相關結論,提供科學依據,為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3 當今城市建筑結構的主要特點
3.1 城市新區迅速興起
隨著城市快速建設,城市舊城區也在展開的大規模的更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的擴大。更新后的城市逐漸擴大,隨著大型商業住房的建設改造,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計劃經濟時期土地格局。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商業用地具有很強的制約性,隨著城市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建筑單體面積,致使城市的建筑密度逐漸增加。
3.2 城市用地緊張
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傳統的單位體制仍然具有深刻的影響。單位機構建設仍然保持其獨立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各個城市單元都有不同的開發和應用。城市新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城市建筑的不同層次提高城市的容積率。如果不考慮新的城市規劃,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就會造成城市中心建筑密度過大,而很多建筑用地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的不良現象。
3.3 向大都市發展
在大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定義下,城市商業空間逐步形成,同時文化創意空間,教育發展空間,商貿物流空間和休閑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斷發展。通過進一步探討都市新產業空間的動力機制,可以得出城市建筑結構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城市產業集群,形成新的產業價值鏈為導向,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的現代都市建筑結構。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此外,形成新的城市新產業空間經濟發展機制,通過城市空間的組織和整合,創造城市新的空間。以實現文化空間為目標,形成低碳綠色空間,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空間規劃指導和評價體系,以實現城市優化的產業空間。
4 未來城市建筑發展的幾點建議
4.1 整體規劃
在城市新產業空間的建設中,城市產業結構需要升級到最大。從工業經濟轉變為戰略經濟和知識經濟,形成產業空間為主導,金融業務空間、商業空間、文化創意空間以及休閑空間共同組成的城市空間類型。通過對城市空間的整體規劃,從而最大化的利用城市用地,將現代化城市建設成為多個空間并存的大都市。從整體上規劃城市建設的布局和利用,充分考慮各種不定的因素可以使城市發展最大化,經濟發展最大化。
4.2 適應經濟發展機理
新的產業經濟形勢要與都市產業相協調。形成以新的產業價值鏈為導向的,高度密集化、多元化、技術先進的城市建筑結構和空間分布,包括土地混合使用,功能豐富、立體交通,便利快捷的城市建筑新形勢。城市建筑要適應城市經濟發展機理,在城市經濟的基礎上,開發城市的空間,才能讓城市空間利益最大化。只有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才能有效促進城市的發展,并且可以是城市建筑的結構分布和空間分布十分合理,城市用地充分利用,并利于城市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4.3 適應城市的發展
在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要適應新產業空間的不斷發展。促進城市綜合功能的發展,形成從市中心到周邊輻射的經濟網,才是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發展的最大結合點。如果一味的利用城市用地,而不考慮城市的發展趨勢,將會造成城市產能過剩,建筑結構分布不合理,空間分布密度過大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城市的發展亦不適應城市發展的趨勢,將會造成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脫節,影響城市向現代化大都市轉變的發展步伐。
5 結束語
城市建筑構成和空間分布的研究主要是為了促進新的產業空間布局體系的形成,引導城市產業發展,實現現代化的城市系統。從我國多個城市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發展過程來看,調整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實在城市經濟條件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對策應該著重對城市用地形成最大化的利用,形成新的產業空間,提高城市功能。通過新的產業空間,形成立體復合的建筑空間分布,將會有效帶動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永春.蘭州城市建筑的空間分布[J].世界地理研究,2010,17(1):48~49.
[2]董少宇.“城市綜合體”的建筑構成[J].建筑學報,2012,21(10):68~69.
[3]王國光.當代建筑構成的基本特征[J].南方建筑,2010,20(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