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斜管沉淀池進行了簡單的闡述,然后通過對其工作原理的分析,結合具體工程實例,分析了斜管沉淀池配水及排泥系統設計,對排泥效果進行了探索,并對排泥系統進行的改造及改造后的效果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斜管沉淀池;工作原理;配水設計;排統設計
引 言
在沉淀區內,斜管沉淀池是指一種設置斜管的沉淀池。利用傾斜的平行管、平行管道或者利用蜂窩填料,在平流式或豎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區內分割成一系列淺層沉淀層,被處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淺層中相互運動并分離。
1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是指在沉淀區內設有斜管的沉淀池。在平流式或豎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區內利用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時可利用蜂窩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淺層沉淀層,被處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淺層中相互運動并分離。根據其相互運動方向分為逆(異)向流、同向流和逆向流三種不同分離方式。每兩塊平行斜管間(或平行管內)相當于一個很淺的沉淀池。
其優點是:①利用了層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處理能力;②縮短了顆粒沉降距離,從而縮短了沉淀時間;③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積,從而提高了處理效率。這種類型沉淀池的過流率可達36m3/(m2·h),比一般沉淀池的處理能力高出7~10倍,是一種新型高效沉淀設備。并已定型用于生產實踐;④去除率高,停留時間短,占地面積小。
2 工作原理
斜管沉淀池是根據平流式沉淀原理,在池內增加許多斜管后,加大水池過水斷面的濕周,同時減小水力半徑,為此在同樣的水平流速V時,可以大大降低雷諾數Re,從而減少水的紊動,促進沉淀。另外,在泥渣懸浮層上方安裝60°的斜管組件,使原水中的懸浮物、固化物或經投加混凝后形成絮體礬花,在斜管底側表面積聚成薄泥層,依靠重力作用滑回泥渣懸浮層,繼而沉入集泥斗進行綜合處理。上清液逐漸上升至集水管排出,可直接排放或回用。
3 斜管沉淀池配水及排泥系統設計
斜管沉淀池是淺池理論在實際中的具體應用,按照斜管中的水流方向,分為異向流、同向流、和側向流三種形式。斜管沉淀池具有停留時間短、沉淀效率高、節省占地等優點。本設計沉淀池采用異向斜管沉淀池,設計2組。
3.1 設計參數
設計流量為Q=1800m3/h,斜管沉淀池與絮凝池合建,池寬為15m,表面負荷q=10m3/m2·h斜管材料采用厚0.4mm,塑料板熱壓成成六角形蜂窩管,內切圓直徑d=25mm,長1000mm,水平傾角θ=60°,斜管沉淀池計算草圖見圖1。
3.2 設計計算
3.2.1 平面尺寸計算
(1)沉淀池清水區面積
A=■=■=180m2
式中:q——表面負荷[m3/(m2·h)],一般采用9.0~11.0m3/(m2·h),本設計取10m3/(m2·h)。
(2)沉淀池的長度及寬度
L=■=■=12m
則沉淀尺寸為L×B=12×15=180m2,為配水均勻,進水區布置在15m長的一側。在12m的長度中扣除無效長度0.5m,因此進出口面積(考慮斜管結構系數1.03)。
A1=■=■=167.48m2
式中:k1——斜管結構系數,取1.03
(3)沉淀池總高度
H=h1+h2+h3+h4+h5=0.3+1.2+0.87+1.5+0.80=4.67m
式中:h1——保護高度(m),一般采用0.3~0.5m,本設計取0.3m;
h2——清水區高度(m),一般采用1.0~1.5m,本設計取1.2m;
h3——斜管區高度(m),斜管長度為1.0m,安裝傾角60°,則h3=sin60°=0.87m;
h4——配水區高度(m),一般不小于1.0~1.5m,本設計取1.5m;
h5——排泥槽高度(m),本設計取0.8m。
3.2.2 進出水系統
(1)沉淀池進水設計
沉淀池進水采用穿孔花墻,孔口總面積:
A2=■=■=2.5m2
式中:ν——孔口速度(m/s),一般取值不大于0.15~0.20m/s。本設計取0.2m/s。每個孔口的尺寸定為15cm×8cm,則孔口數N=■=■≈209個。進水孔位置應在斜管以下、沉泥區以上部位。
(2)沉淀池出水設計
沉淀池的出水采用穿孔集水槽,出水孔口流速v1=0.6m/s,則穿孔總面積:
A3=■=■=0.83m2
設每個孔口的直徑為4cm,則孔口的個數:
N=■=■=661
式中:F——每個孔口的面積(m2),F=■×0.042=0.001256m2。
設沿池長方向布置8條穿孔集水槽,中間為1條集水渠,為施工方便槽底平坡,集水槽中心距為:L′=12/8=1.5m。,每條集水槽長L=(15-1)/2=7m,每條集水量為:
q=■=0.031m3/s,考慮池子的超載系數為20%,故槽中流量為:
q′=1.2q=1.2×0.031=0.038m3/s
槽寬:b=0.9q′0.4=0.9×0.0380.4=0.9×0.27=0.24m。
起點槽中水深H1=0.75b=0.75×0.24=0.18m,終點槽中水深H2=1.25b=1.25×0.24=0.30m。為了便于施工,槽中水深統一按H2=0.30m計。集水方法采用淹沒式自由跌落,淹沒深度取0.05m,跌落高度取0.07m,槽的超高取0.15m。則集水槽總高度:H=H2+0.05+0.07+0.15=0.3+0.05+0.07+0.15=0.57m。集水槽雙側開孔,孔徑為DN=25mm,每側孔數為50個,孔間距為15cm。
8條集水槽匯水至出水渠,集水渠的流量按0.5m3/s,假定集水渠起端的水流截面為正方形,則出水渠寬度為b=0.9Q0.4=0.9×0.50.4=0.68m,為施工方便采用0.7m,起端水深0.57m,考慮到集水槽水流進入集水渠時應自由跌落高度取0.05m,即集水槽應高于集水渠起端水面0.05,同時考慮到集水槽頂相平,則集水渠總高度為:H′=0.05+0.7+0.57=1.32m。出水的水頭損失包括孔口損失和集水槽速度內損失。孔口損失:
Σh1=ξ■=2×■=0.037m
式中:ξ——進口阻力系數,本設計取ξ=2。
集水槽內水深為0.3m,槽內水力坡度按i=0.01計,槽內水頭損失為:
Σh2=iL=0.01×7=0.07m
出水總水頭損失:
Σh=Σh1+Σh2=0.037+0.07=0.107m
3.2.3 沉淀池排泥系統設計
采用穿孔管進行重力排泥,穿孔管橫向布置,沿與水流垂直方向共設8根,雙側排泥至集泥渠。集泥渠長12m,B×H=0.3m×0.3m,孔眼采用等距布置,穿孔管長7.5m,首末端集泥比為0.5,查得kω=0.72。取孔徑d=25mm,孔口面積f=0.00049m2,取孔距s=0.4m,孔眼總面積為:
m=■-1=■-1=18m2
孔眼總面積為:Σw0=18×0.00049=0.00882m2
穿孔管斷面積為:w=■=■=0.0123m2
穿孔管直徑為0.125m,取直徑為150mm,孔眼向下,與中垂線成45°角,并排排列,采用氣動快開式排泥閥。
3.2.4 核 算
(1)雷諾數Re
水力半徑R=■=■=6.25mm=0.625cm
當水溫t=20℃時,水的運動粘度ν=0.01cm2/s
斜管內水流速速為:
ν2=■=■=0.0034m/s=0.34cm/s
式中:θ——斜管安裝傾角,一般采用60~75°,本設計取60°。
(2)弗勞德系數Fr
Fr=ξ■=■=1.89×10-4
Fr介于0.001~0.0001之間,滿足設計要求。
(3)斜管中的沉淀時間T
T=■=■=294s=4.9min,滿足設計要求(一般在2~5min之間)
式中:l1——斜管長度(m),本設計取1.0m。
4 操作與維護
4.1 操作要點
當設備安裝完畢準備投運時,必須對設備(包括輔助設備)進行必要的清理,清除掉設備內部的任何雜物。設備在進水時調節好所有進水手動閥門后,使每臺設備進水水量均衡。定期檢查、清洗斜管,同時濾管應定期檢查是否完好。
4.2 維護保養
當設備注水停止時間過長,造成設備內水溫下降,與進水水溫相差過大時,容易形成由于水溫差而引起的平流層的現象,造成不利于絮花下沉,從而影響出水水質。所以應盡量減少停機次數和停機時間。平臺上應設有自來水管,并備有一定長度的膠皮軟管,以保證對設備沉淀區斜管進行經常性的沖洗。
設備應按正常負荷運行,當設備超負荷運行時,會影響出水水質。應保證設備在額定范圍內運行。當沉淀區斜管使用年限過長而影響沉淀效果時,應及時通知原生產廠家,按原定型規格更新處理,以保證斜管沉淀池的長期正常運轉。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斜管沉淀池及其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礎上,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平面尺寸計算、進出水系統、沉淀池排泥系統設計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計算和分析,希望給同行一些建議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荊全章,王守東,王偉.斜管沉淀池的積泥問題與改造措施[J].中國給水排水.2000(03).
[2]段龍武,付振強.改善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工程措施[J].沈陽大學學報.2003(04).
[3]段龍武.改善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工程措施[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3(04).
作者簡介:包正仙(1973-),女,侗族,貴州鎮遠人,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方向為給排水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