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了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問題,指出因地制宜、做好產業規劃是搞好新型農村社區的有效方法,并結合小巨灘村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實例對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作了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城鄉一體化;農村產業規劃
定邊縣賀圈鎮小巨灘村是榆林市市級新型農村示范社區之一,立足于小巨灘村莊現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吸引人口和產業聚集,根據農村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達成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鎮化,達到集約土地、規模生產、提升功能、方便生活的建設要求。
通過對小巨灘村的自然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實地調查,對今后的發展目標做了認真分析,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在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堅持按照“產業發展是支撐,城鎮體系是載體,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目標”的總體思路,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探索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模式,把村民發展致富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機的融和在一起,使規劃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1 新型農村社區的概念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農村一定地域范圍內聚居的,從事現代農業生產、享受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社會服務的、實行城鎮社區管理模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其不是僅僅依靠傳統維系的文化共同體,而是具有多樣性共同聯系的地域共同體,是城鎮建設的延伸點,是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落腳點,是農村城鎮化的切入點和示范點。其建設目標是達成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鎮化。
2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2.1 自然村落的解體推動農村社會重構
近年來,隨著榆林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導致農業村莊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許多村莊出現了“空殼化”、“空心化”的現象。此類村莊的衰落加快了農村社會重構和農村社區的崛起。
2.2 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依托
在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改善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引導周圍村莊人口逐步向社區中心村集中,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為榆林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2.3 新型農村社區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
農村社區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農村社會結構,以開放為基礎的地域性自治代替封閉村落為基礎的村民自治,有利于農村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農村社會的健康發展。
2.4 新型農村社區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新型農村社區具有較強的聚集組合功能,可以吸納大量的社會資源和培育各種社會組織,在加強合作和改善服務中推進農業產業的現代化進程。
2.5 新型農村社區有利于現代文明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為農民參與社區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利于逐步培養農民的民主競爭、合作協商精神,增強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感,推動現代文明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3 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戰略及空間布局
以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鎮化為目標,加快村莊整合布點,尋找科學合理的社區建設模式,制定社區建設標準,采取試點先行、重點推進的策略,促進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實現農村社區全覆蓋。
結合上位規劃對村鎮體系布局、農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新型農村社區內各功能區相對集中緊湊,有機聯系;做到人畜分離,確保人居環境衛生;村內道路路面硬化,水源安全可靠,電力通信暢通,垃圾定點收運,污水雨水分流,污水處理后排放;設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內有活動中心、衛生室或便民診所、商店或超市放心店等公共服務設施。
4 小巨灘新型農村社區規劃
4.1 小巨灘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模式
小巨灘村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且土地相對集中,利于進行集中連片實施生產,而居住用地集中布置于村莊中部。因此小巨灘空間發展布局采用組團集中式布局。
4.2 社區性質
小巨灘是以農、林、畜為主導的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社區。
4.3 建設用地選擇及發展方向
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調整挖潛,同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相協調,選擇原村莊建設用地作為未來建設用地,通過規劃,逐漸搬遷舊村莊住戶至新規劃社區中,分階段分批實施,搬遷后,舊村就地改造作為新的社區規劃用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
4.4 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設立的宗旨在于“使農民‘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代理’,為農民提供‘零距離服務’”。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在社區設立社區服務中心,設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便民服務、社區教育、社區超市等5個服務站(室)和一個辦事服務廳,確保與社區群眾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項目實現“一門式”辦理。
5 結 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推動村莊整治,打造美麗鄉村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做好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則是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一環,通過對一些有示范意義的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把這些社區優先建設好,使他們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推進縣域城鎮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