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對我國的地理國情的現狀進行全面的了解,以此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強全國地理國慶普查工作,可以說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國情調查。本文主要闡述了地理國情普查數據采集要求。
關鍵詞:地理;國情;普查;數據;采集
引 言
地理國情是基本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為了保證地理國情普查結果的準確性,必須加強對其數據采集的要求。
1 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要求
1.1 耕 地
耕地、庫塘等連片區域內部地塊之間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帶等狹長條帶,如果寬度在5個(含)像素以下,或者連片達不到實地400m2的,可以就近歸并到相鄰的耕地、庫塘類型中,如圖1。
水田與水體中坑塘(1032)的區分:坑塘的水一般比水田較深,主要用于蓄水灌溉、水產養殖等,因此坑塘中基本四季有水,水面較少被植物遮蓋。平原丘陵地區多與居住地相鄰,或通常在河渠附近連片分布。水田與旱地的區分:水生、旱生農作物輪種的耕地一般限于2年內的輪種可以視為水田,如果輪種周期超過2年的,以普查時點年份為準2年內耕種情況確定是否算作輪種的水田。即含普查時點年份2年內,如果有水生、旱生農作物輪種情況或只種植水生農作物,歸入水田,否則歸入旱地。
1.2 園 地
果園與林地中人工林的區分:人工林株距更小、植株更密集,顆粒狀不如園地明顯。苗圃與果園區分:苗圃的苗木一般株距較小,生長季節的影像上紋理一般比較光滑,可參照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1.3 林 地
植被覆蓋類型中通過影像甚至實地核查均難以區分人工和自然的類型,一般采用“自然優先”的原則進行歸類。如人工繁育的樹林或草場,從影像上甚至實地核查均難以確定是否為園地或人工草地,優先歸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應類別。對于道路、河渠、房屋周圍等單排行樹,樹冠不明顯,未成片或成帶區域的可歸入相鄰地類;大片耕地中零星,未成片的樹木,按照就近就大原則歸入相鄰地類。稀疏灌叢與草地中低覆蓋度草地(0413)的區分:低覆蓋度草地以草本為主,存在范圍內生長分布相對比較均勻。稀疏灌叢以木本低矮灌叢為主,存在范圍內分布不均勻,成丘團狀分布。如果兩者難以明確判定歸屬的,一般歸入低覆蓋度草地。
1.4 草 地
天然草地與耕地(0100)的區分:天然草地的圖斑要大于耕地的幾倍或十幾倍。沒有防護林帶,道路也相對較少。低覆蓋度草地與林地中稀疏灌叢(0380)的區分:低覆蓋度草地以草本為主,存在范圍內生長分布相對比較均勻。稀疏灌叢以木本低矮灌叢為主,存在范圍內分布不均勻,成丘團狀分布。如果兩者難以明確判定歸屬的,一般歸入低覆蓋度草地。
1.5 房屋建筑區
房屋建筑區需根據層高和密度情況合理綜合并歸入合適的類。最小分類單元不應跨路網和其他明顯分界線(如河渠等)。內部道路不視作路網的組成部分。
1.6 道 路
作為地表覆蓋的道路分類時,除鐵路外的其他道路覆蓋分類統一歸為路面,代碼取0601。高架鐵路、高架路分別按鐵路、路面分類;當大型橋梁穿越河流、峽谷時,地表覆蓋依據橋梁下真實的地表,如水體、植被等進行分類;立交橋、匝道按照路面分類;車行道兩側的人行道,一并歸入路面一類。城鎮居民區內道路被行樹遮蓋而難以獲得真實地表的部分,在地表覆蓋中可按林地歸類,出露的道路部分如果達到采集指標的需要歸為路面,若達不到地表覆蓋分類的最小圖斑要求,可以與相鄰主要類型合并。道路與構筑物中硬化地表(0710)的區分:路面含無植被覆蓋、經硬化的路堤、路塹范圍。為防止水土流失而建造的大面積防護工程,雖分布于道路兩側,但劃入路面明顯不合理而且基本能夠區分的,應歸入硬化地表。如圖2中標黑段實際為路堤,在歸類時如果是草地則歸為草地,如果是水泥地則歸為路面或硬化地表。
1.7 構筑物
溫室大棚:能透光、保溫(或加溫),用來栽培植物或用于養殖的設施,不含臨時鋪放的地膜。最小圖斑對應的地面實地面積為1600m2。連片分布的區域可合并歸類。硬化地表與人工堆掘地中堆放物(0820)的區分:由人工長期堆積的各種礦物、尾礦、棄渣、垃圾、沙土、巖屑等(人工堆積物)覆蓋的地表才歸入堆放物一類中,對于以短期或臨時存放貨物為主要目的的堆放場,其堆放物和數量經常發生變動,應歸入硬化地表(及其下級)類。
場院與荒漠與裸露地表中泥土地表(0920)的區分:農村房屋周圍常有一些多空地,并沒有作硬化,常用于堆放物品、日常活動和有關農務,這種地類需根據實際情況劃分:如果是人工形成并長期使用的,更宜歸入“場院”;“泥土地表”一般指自然裸露的泥質地表或裸土地表;經過人工碾壓(如夯土)形成的地表,也可看作是硬化地表。
1.8 人工堆掘地
對于已完成建設、但未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道路或其他構筑物,如果已沒有建筑施工跡象,不歸入建筑工地,而應歸入房屋建筑、道路等其他相應類別。城鎮中的房屋拆遷區域、待建區域,應歸入該類中的建筑工地。堆放物與構筑物中硬化地表(0710)的區別:人工長期堆積的各種礦物、尾礦、棄渣、垃圾、沙土、巖屑等(人工堆積物)覆蓋的地表才歸入堆放物一類中,對于以短期或臨時存放貨物為主要目的堆放場,其堆放物和數量經常發生變動,應歸入硬化地表(及其下級)類。
1.9 荒漠與裸露地表
荒漠與裸露地表只表示各類自然裸露的地表,不含人工堆掘、夯筑、碾壓等方式形成的裸露地表或硬化地表。河流、湖泊以及海濱出路水面的泥灘,均視作裸露地表;人工棄置不管的沙土,長期自然裸露的也歸入裸露地表。
1.10 水 體
作為地表覆蓋的水體分類時,所有水面覆蓋范圍統一賦代碼1001。臨時有水或無水渠道歸入水渠類,賦代碼為1012。渠內水面寬度小于3米的可視為無水渠道。
干涸的魚塘:池內裸露地按裸露泥質地表,長草的魚塘埂按草地表示,無草的魚塘埂按其他構筑物表示。滿水的魚塘:滿水的魚塘在地表覆蓋層歸為水面,水面的范圍與地理實體層魚塘的結構線邊界一致。
2 地理國情要素數據采集的要求
2.1 道 路
道路是以實體形式進行采集,須正確表示道路的類別、等級、位置,反映道路網的結構特征,通行狀況,分布密度以及與其它要素的關系。鐵路、公路、城市道路、鄉村道路的路線,如果使用的參考數據如1:1萬、1:5萬地形要素數據庫中有相應的實體,疊加到影像上如果沒有明顯差異,可以直接沿用,否則需要重新采集。具體技術參數,需符合5.3的采集精度要求。
鐵路、公路、城市道路、鄉村道路的分類碼、路線編號、名稱等屬性可參照1:1萬、1:5萬地形要素數據庫的相關信息。道路要素只采集已建成的。以線表示的橋梁、隧道、車渡等為路網貫穿連通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必須作為道路的一部分進行表達,路在橋梁、隧道、車渡等處不能斷開。
道路要素中不用采集立交橋和匝道,采集主要道路中心線在立交橋處相交生成結點(相通時);隧道采集成線,直接連通兩端出入口,如有明顯矛盾的應做適當處理。為保證某一條國道、省道或縣鄉道的貫穿連通,需處理重復路段,重復路段的幾何信息只存儲一次,道路編號屬性字段優先填寫最高等級的道路編號,同等級的優先填寫編號小的道路編號,其他路段編號均填寫在重復路段編號屬性字段中。鐵路有類似情況的,參照處理。
道路分段主要以路面寬為基準,單行線寬度變化超過3.5m,雙行線寬度變化超過7m時需拓撲打斷;道路等級、鋪設材料等其他屬性,以該段道路主要路段的技術等級、鋪設材料為準。快速路及街道的路寬可依據正射影像數據量取獲得。若道路中央隔離帶或綠化帶較寬,寬度達到或超過10m時應按兩條路線采集,小于10m的,寬度計入道路寬度。城市道路要素寬度屬性不包含人行道的寬度。
車道數按照實際劃定的正規機動車道數填寫,不含應急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公路、城市道路、鄉村道路分別在不同的數據層中,相互之間拓撲關系需要做處理,如:相交點若互通則打斷。鐵路只需采集正線即可,站線、支線不需要采集,如圖3為鐵路正線示意圖。
2.2 水 系
2.2.1 采集范圍
河流的范圍以河道范圍為準,有堤防的河道,包括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無堤防的河道,包括常年雨季形成的高水位岸線,即高水界之間的范圍。即河流以堤防和高水界為界。
2.2.2 關于采集指標
采集實地長度大于500m的所有時令河與常年河、實地長度大于1000m的干涸河;河流實地寬度大于20m的采集河道范圍線構面,需同時采集結構線,小于20m的采集河道中心線,并賦要素屬性。采集實地渠岸之間寬度大于3m、長度大于500m的固定水渠,不含毛渠。寬度大于20m的采集渠岸線構面,同時采集結構線,小于20m的采集中心線,并賦要素屬性。5000m2以上的湖泊、水庫,1000m2以上坑塘采集岸線構面賦要素屬性;海域需采集海岸線,與數據范圍外廓線構面。
2.2.3 關于采集方法
采集河流與渠道實體信息時,應保證同一河流、支流、渠道的連通性,遇地下河、渡槽、隧道、涵洞、倒虹吸等并入相應河、渠。匯入雙線河的單線支流與雙線河流結構線之間加河流結構線并連接,以保持兩者的聯通性;延伸部分算作單線支流的結構線。遇連通河流的水庫、坑塘和湖泊,河流結構線(中心線)保持連續通過;5000m2以下的水庫、湖泊和1000m2以下的坑塘如果連通的河流上下游河道寬度大于20m的,應視為河流的組成部分進行采集。提取水系的結構線時,如果使用的參考數據如1:1萬、1:5萬地形要素數據庫中有相應的實體,疊加到影像上如果沒有明顯差異,可以直接沿用,否則需要重新采集。
2.2.4 屬性采集
水系層各要素的屬性可參照水利普查成果、1:1萬、1:5萬地形要素數據庫的相關信息。河渠、湖泊和水庫的實體編碼(EC)屬性需依據《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1:50000數據庫建庫工程暫行規定河流、湖泊與水庫名稱編碼原則》(后簡稱《編碼原則》)的相關規定,并擴充等外河流的代碼。對于1:5萬、1萬地形數據庫中存在編碼的河流、湖泊、水庫、干河床等,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庫中的相應代碼應與其結構及內容保持一致(少數干流的河源需進一步修訂);對新增的、有名稱的河流、湖泊、水庫、干河床等需按照《編碼原則》進行編碼,并備案說明。
2.3 構筑物
除開跨越河流、湖泊、峽谷的橋梁,其他橋梁不采集。高架路、立交橋不作為橋梁采集。
2.4 地理單元
縣級及以上等級行政界線及行政區劃,可直接從1:1萬、1:5萬國家基礎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數據庫提取。從權威數據中獲取的境界與作為界河的河流結構線不重合時,境界無需要協調處理,但需要在元數據中對沿用的界線數據明確說明數據源。行政村采集定位點,并賦城鄉代碼屬性(依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編制規則和代碼庫》)。定位點一般定在行政村村委會所在位置,不能確定的可定位在主要居民點或通村道路的終點。不同類型的地理單元(如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旅游區等)在空間范圍上可以具有重疊關系,不影響各自獨立采集相應的信息。
3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時,對數據采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要求確保數據采集的準確性,以此保證地理國情普查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馬萬鐘.杜清運.地理國情監測的體系框架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年06期.56~57.
[2]呂長廣.地理國情監測體系建設研究[J].測繪通報.2012年S1期.23~24.
作者簡介:劉蓉國(1970-),男,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測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