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宜蘭鄉村近年出現的農舍建筑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分析,揭示其背后人,土地政策,建筑與水鳥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針對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需求,提出設計策略,平衡需求。
關鍵詞:鄉村;農舍;環境;賞鳥
1 背景知識
1.1 概 述
2012年的11月底至1月份底的兩個月,在臺灣的宜蘭縣度過。作為赴臺交換生,在宜蘭得到黃聲遠建筑師每周的評圖指導,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在地調研與設計的課程。
宜蘭是一個冬季多雨的城市,位于臺灣的東北角。與臺北市距離不算遠,卻一直被群山阻隔著,所以宜蘭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的“后山”地區。蘭陽平原上散落著無數的鄉村。
雪山隧道2006年建成通車之后,拉近了臺北到宜蘭的距離,深刻改變了宜蘭。大量的觀光客進入這片一直保持著鄉土風貌的地區,到礁溪鄉泡溫泉,到塭底區域賞鳥,休閑度假。帶動了宜蘭的旅游業發展,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1.2 臺灣的農地政策
土地是私有的,可以買賣。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農村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從事農業,向往在城市工作。而城市里的有錢人,則樂意在鄉村置地,建造農舍,作為周末的度假別墅,或者經營為民宿,以接待越來越多的休閑觀光的客人。
2000年大選前不久,各黨派紛紛利用修法來拉攏選民,少數法案如「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獲得跨黨派的支持而通過,修法的內容,包含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每宗耕地分割后的面積從5hm2放寬為0.25hm2、允許興建農舍等等,建蔽率10%。修改條例后,大量的農舍建筑開始出現在蘭陽平原上。
在整個修法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反對聲浪不斷,當時的農委會主委彭作奎,曾經報告對修法的疑慮,也曾公開發言反對修改,尤其反對農民資格認定的放寬,因為一但放寬認定,農舍的興建限制也會跟著放寬,后果令人不敢想象。
1.3 宜蘭的竹圍厝
宜蘭縣特色地景「竹圍厝」,17年來從600處消失到只剩100處。蘭陽平原空曠,早期住民在三合院周圍種竹當界址、保護,還可長竹筍,處處都有竹圍厝,竹圍夏天阻臺風,冬天擋東北季風,炎夏更成居民乘涼、聚會的好地方。竹下用餐,享受涼意,可惜因建筑結構的改變,傳統竹圍逐漸消失。而雪山隧道通車后,消失的速度開始加劇。
2 對于現狀的分析與調研
2.1 區域特色
研究區域,位于宜蘭壯圍鄉與礁溪鄉交界的塭底地區。也即時潮水鳥保護區,范圍在礁溪鄉時潮村塭底路與二龍河東側之間。屬于一大片低洼廢棄魚塭與二期稻作休耕的農田,有塭底大排及其他排水線流貫其間。這一片區域鳥類資源豐富,是北臺灣幾個比較集中的賞鳥點,良好的生態是鳥類棲息的保證。
根據宜蘭野鳥協會多年來在此地的觀察,此地鳥種,主要以水鳥為主。每年冬季,都有上千的雁鴨在此過冬,其中以小水鴨數量最多,其次是花嘴鴨,尖嘴鴨等。鷺科鳥種如大,中,小白鷺,蒼鷺,夜鷺等,更是這里的常客,而成群的黑面琵鷺覓食的場景更是常見。是北臺灣最重要的黑面琵鷺棲息地,同時擁有北臺灣最龐大的高蹺鴴群。
塭底大排因沿岸未被水泥化,故生態原始自然,植被完整,種類豐富多樣;又處于鹵淡相交之感潮河段,故魚蝦貝類繁多。隨養殖漁業蕭條,時潮水鳥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于是吸引無數候鳥來此休憩,讓此區成為最佳賞鳥地點。
每年九月開始,農民就會把二期稻作休耕的農田雜草鏟除,翻土,接著將灌溉用水注入農田,等待農地的雜草腐爛,形成天然肥料,在一期稻作插秧前的這段期間,時潮水鳥保護區內的農田呈現一片濕地景象,秋冬之際,成群的水鳥,雁鴨就會來此覓食,鳥類的天堂就這樣成型。
2.2 變 遷
雪山隧道開通之后,宜蘭地區成為臺北人逃離都市生活,回歸田園,輕松休閑的天堂。距離臺北最近的礁溪以溫泉著稱,因此這里更是成為臺北人首先進入的據點。縣政府已經建成多條腳踏車道,沿海濱與沿得子口溪的腳踏車道離塭底區域都很近。
研究的區域位于壯圍鄉,與礁溪鄉接壤。這里的鳥類繁多,環境優美。保持了良好的田園景觀。大量的臺北人來這里休閑度假,賞鳥,騎車等,促進了旅游業和民宿業的蓬勃發展。
大量的民宿在這里以“農舍”的名義出現。土地大量交易,富人購地建農舍。塭底區域本是作為水田的一望無際的土地,出現了一棟棟的“堡壘”。
農舍建筑的出現,對水鳥的影響是巨大的。農舍對鳥類視野的阻擋,私密性的破壞,以及農舍排出的廢水垃圾都惡化了水鳥的生存環境。水鳥數量持續減少。照這種發展態勢,很快塭底區域將不會再有鳥類自由生存的環境。這一最大的特色將不能永續,最終賞鳥客將無鳥可觀。
3 設計對策
在一個半月真實在地生活之后,逐漸發現了以上這些問題以及它們背后的邏輯。建筑(作為民宿和度假的農舍),人(在地人與外來休閑賞鳥客),土地,水鳥這四者的相互依存與矛盾關系是整個問題的癥結與解決的根本。
土地私有,農舍政策的修改,法規的缺失使得大量土地被不從事農業的富有的臺北人買走,改建為自己的休閑家園和對外經營的民宿。當代的年輕人已經不愿意再從事農業,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因此土地被賣掉。雪山隧道通車后,深刻改變了蘭陽平原。改變了這里的生態環境,改變了水鳥賴以棲息的田園。
如不積極改善這一狀況,提出有效的計劃。宜蘭的特色將不復存在,最終失去最核心的吸引力,而淪落為平庸的城郊。到那時,宜蘭鄉村就沒有希望了。
(1)因此,為了平衡塭底地區的鄉村發展和特色的永續,提出一個“概念”。為鳥類的棲息留空,將鳥類集中棲息的環境保護下來,不在此進行新農舍的興建。將需要增建的農舍規劃在靠近鄉村一側,鳥類保護區的外緣。
(2)吸取竹圍厝的傳統建筑環境模式
竹圍厝對于當時的民居來說,起到防御臺風,保護內部的作用。而如今將其作用變為屏蔽內部,將影響降到最低。
對鳥內環境核心區的四棟民宿,用竹林等綠植圍護,既將對鳥類的影響降到最低,也成為蘭陽平原上的特色民居
對南部道路一側,廣泛種植竹子等綠色植物形成一道“綠墻”,屏蔽交通的影響,并圍合鳥類集中生存的區域。
(3)將核心賞鳥的那條道路建成綠色植物為表皮的“隧道”,串聯起海濱與沿得子口溪的腳踏車道,隧道上密布一個個小的空洞,以供賞鳥。采用一種破壞性最小的姿態去介入這塊場地,也提供了一種饒有新意的賞鳥方式。
4 結 語
鄉村不是都市的背景,每個鄉村的特色是這里最大的資源與希望。發展旅游觀光,要以保護和合理利用特色為基礎。好的計劃設計就是去平衡這一矛盾,解決這個問題并創造新的特色。
宜蘭的鄉村很美,分析人地關系背后的邏輯,揭開表象后的本質,是開始計劃與設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