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物質的同時即是在破壞另一種物質,向來聰明的人類很早就學會了從動物身上借取原料。在我們談論“定制、文化、傳承、裝飾”這些嬌柔字眼時,倘若去掉人和時代附加其上的所謂意義,從材料中便會瞥見事物的能力。
羊絨
西裝內斂的美感和精湛工藝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常常在張揚、外露、擅長吸引眼球的女裝面前黯然失色。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男人們就通過穿著剪裁精良的西裝來追求時髦。從威爾士親王開始,一連串的王室貴族便是高定西裝的常客,他們不遠萬里,慕名來到薩維爾街置辦衣物。
19世紀初,就算是Beau Brummell(英國攝政時期一位中產階級紳士,是紈绔子弟的代表人物)那樣出名的花花公子,也開始在服飾方面避免矯揉造作和過分裝飾的風格,轉而倡導用高檔的面料來營造低調奢華。而最常被紳士們選用的一種高檔面料便是羊絨。
羊絨是生長在山羊外表皮層,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層薄薄的細絨,入冬寒冷時長出,抵御風寒,春天轉暖后便脫落。由于產量稀少,因此十分珍貴。每年春季山羊開始脫毛,用特制的鐵梳從山羊軀體上抓取的絨毛稱為原絨。洗凈的原絨經過分梳,去除原絨中的粗毛、死毛和皮屑后得到的山羊絨,為無毛絨。再經捻紗、染色最后紡織成面料。
作為動物纖維中最細的一種,其橫截面多為規則的圓形,吸濕性強,可充分地吸收染料,故不易褪色。自然卷曲度高,在織造中排列緊密,抱合力好,所以保暖性強,是羊毛的1.5-2倍。纖維的外表鱗片小而光滑,中間有一空氣層,因而其重量輕,手感滑糯。難怪有種說法“穿慣了羊絨外套,穿什么都覺得重”。
蠶絲
絲綢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以及身體排出的汗水,穿上身很舒服。因此蠶絲纖維適合制作內衣、手帕和絲巾。20世紀初,紳士們開始佩戴絲緞質地的禮帽;愛馬仕里昂工廠里每一條絲網印染的絲巾也離不開優質絲綢。
蠶則是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一只蠶吐出的單根連續絲,最長可達到1000米。生絲中含有纖維蛋白和絲膠兩種蛋白質。其它成分是脂肪、蠟物質和礦物鹽。生絲幾乎合有所有原始膠質,因此也比較粗糙無光澤,并不適合染色。所以在制作成絲織品前,需要必不可少的加工。
首先去除蠶繭上的絨毛(蠶吐出的第一批絲),挑出有瑕疵的蠶繭,然后按照顏色、品質和紋理分類。最好的蠶繭是“頂級”蠶繭。按大小篩選蠶繭,使之能穿過特定的可調節篩,獲取不同紗支。
接下來是抽絲過程:第一步是“繅絲”,將蠶繭浸入裝有熱水的缸中,浸泡后,繭衣會變軟,然后是刷洗和紗線頭的尋找工作。繅絲后,將蠶繭轉移到另一容器中,進行剝絲操作。蠶絲被抽出卷繞后,經過重繞、捻絲、脫膠、剪裁幾個步驟以提高紗線的強度、控制絲線的光澤度。這樣絲膠被裝入卷繞部,紗線就制作好了。
羽毛
法國作家伏爾泰說:“不拿扇子的女士猶如不拿劍的男子。”在1820年代,當濃麗的色彩與繁雜的裝飾再度展現在服裝風尚里時,扇子的裝飾風又重新受到了關注。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的工藝師開風氣之先,將許多新穎的想法、材料與新的技術應用在扇子工藝上;而羽毛材料使得扇子裝飾趨向高貴繁麗。
19世紀末,婦女們流行的時尚是用飛禽的羽毛做帽飾。白鷺烏、貓頭鷹、非洲鸛雀。金翅雀的冠毛都派上了用場,連靈巧可愛的小小蜂鳥也未能逃過厄運。有些人甚至將整個飛鳥標本都戴到頭上,女人對羽毛的喜愛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
羽毛本是使鳥類完成飛行的重要結構,鳥身上的羽毛大約要超過2000枚。這些羽毛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羽毛本身可以保護皮膚,顏色和斑紋起著保護色的作用。鴯鹋的羽毛很柔軟,毛色通常是啡色;火雞的體羽從乳白色至棕灰色至黑色褐黑色,閃耀著多種顏色的金屬光澤;雄雀羽毛為寶藍色;鴕鳥羽毛柔軟,豐滿飄逸,而且是唯一不帶靜電的羽毛……經過染色、變薄、卷曲、搗碎,這些羽毛便被制成了貴婦小姐們的摯愛之物。
鯨須
十八世紀時,在法國,開始講究纖細的體態。為了讓自己上半身更纖細結實、提升胸部輪廓,女人們開始用鯨須束身,讓上半身變得更加修長,修長的身材是當時法國宮廷內最時髦的標準體態。那時內衣設計得極為復雜,穿一件內衣,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乳房以下收緊的胸衣特別顯出腰肢的纖細,用鯨須撐開的裙擺膨脹開,猶如盛開的花朵。法式胸衣中間都有一根鯨骨以維持它的直挺,幾百年來這—直是塑型內衣的設計原理。撐骨多由專業工匠打造,上面刻著情愛詩文,它本身就是男性愛欲的對象,也是閨房詩與大眾戲劇歌詠的物品。一個女人如果抽出胸衣的撐骨,拿在手中比畫,會被視為是輕浮大膽的調情。
鯨須由鯨須板和鯨須毛組成,原本是生長在須鯨類上顎所延伸下來的梳子狀的板片,其取代牙齒,用以濾取水中的小魚小蝦。鯨須的長度一般在0.5米到3.5米之間。它柔韌不易折斷、呈梳狀的特性便成了制作緊身胸衣的理想原料。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堅硬和可以彎曲改變曲線的鯨骨、鯨須被嵌入塑身衣和裙撐,為此荷蘭還專門設立了捕鯨公司,于是陸地上的宮廷女人成了大海里鯨魚的天敵。
經典的穿著動物造型形象
Dayid Bowie林地生物
造型奇特的“Ziggy Stardust”是華麗搖滾巨星David Bowie塑造的眾多舞臺形象之一。精心設計的舞臺服裝、化妝和發型使他跨越了性別的界限。在這個經典造型中,DavidBowie正是穿著由Kansai Yamamoto(山本寬齋)設計的名為“林地生物”的服裝。
Bjork天鵝裝
200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Bjork穿著由英國設計師Manan Pejoski打造的天鵝裝被載入紅地毯最差著裝的史冊。全世界都震驚了,被媒體批評的體無完膚,但是Bjork認為這只是件衣服,沒什么大不了的,回到冰島后還把這件衣服原封不動搬上了“Vespertine”專輯的封面。
Matthew Barney“懸絲”中的怪物
美國先鋒藝術家、導演Matthew Barney,幻想與捏造在他的混合裝置、行為藝術的照片和風格特立的錄像作品中都有鮮明的體現。他是同時代藝術家中最多才多藝的一個,而使其聲名遠揚的影片“Cremaster Cycle”中出現的奇異動物亦讓人過目不忘。
Cathedne Deneuve天堂之鳥
David Bailev是時裝史上第一位“名流攝影師”他見證了“Swinging London”風潮。“我的時裝攝影照片是“人”的照片,而不是“模特”的照片。這就是這些姑娘們成了個性突出的“人”而不只是漂亮的“模特”的原因所在。”而David Bailey為CatherineDeneuve拍攝了經典的的天堂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