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博物館是企業為了自身歷史的保存與傳達設立的展覽場所;并用此提升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意識并以身為其中一員而感到驕傲;提供訪客或客戶了解展示企業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等資訊的展示空間,同時兼具宣傳企業的經營理念、產品特點、收藏或產品。
在“一流企業靠文化”的共識之下,越來越多形色各異、主題不同的企業博物館展現在我們面前。企業博物館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在歐美和日本,幾乎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博物館,例如奔馳、寶馬、波音、微軟、柯達、好時巧克力、哈雷機車等一些優秀的跨國企業都擁有自己的博物館。這些企業博物館或者稱為陳列室,已經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博物館在中國的落地開花應該可以追溯到1983年建成的中國煤炭博物館。所謂企業博物館,指企業所設立的,主要用于展覽產品、展示生產流程并促進企業文化傳播的專題性博物館。企業是博物館的投資者和管理者,博物館要為企業服務,博物館的藏品與企業密切相關。企業為博物館提供基本建設,日常運作以及藏品更新換代的巨額經費,擁有對博物館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同時企業要依據博物館的工作規律和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來運作博物館。
成立企業博物館的動機可分為傳承文化和營銷增值兩種。傳承文化通常是因企業領導人的使命感所產生,它表現為通過企業博物館以保存固有產業或地方的歷史文化,傳承教育給下一代;而營銷增值則是通過讓游客更加了解企業和產品,通過文化、體驗等提升企業形象。日本企業史料協議會曾對日本202座企業博物館做問卷調查,有92%的企業認為企業博物館有助于企業形象的提升,增強企業競爭力。
市場競爭升級似乎是企業博物館“爆炸”的導火索。企業博物館的成立,首先吸引了行業內部的關注,無形中提高了企業在行業內的地位。作為行業代表來創辦博物館,可以使公司在更高層次的競爭中領先一步,成功地實現了“差異化”經營戰略。透過博物館的建設與經營,在文化藝術上先人一步,將產品的“差異化”戰略提升到了文化的“差異化”戰略高度,對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企業有著深遠的意義,不但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更為公司產品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當然,建設一座博物館的開支巨大,而后期的維護費用更是驚人,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家博物館是賺錢的。因此,企業家們在如何挖掘博物館的商業價值上煞費苦心。從傳統的商品店、咖啡廳到門票收入,外景地租金、企業贊助、教育活動報名費、典藏品授權費、查詢服務甚至電影背景、宴會或者是婚禮場地等方式不一而足。中國企業正在通過不斷探索,為傳播自身文化、提升企業價值開拓一條“藝術”之路。
企業博物館大事記
1983年建成的中國煤炭博物館。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企業博物館。
1993年,萬達玥寶齋創建,匯集近現代書畫大師的重要作品。
1993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北京市博物館登記暫行辦法》,開創了博物館登記管理的先河。
1996年,國家出臺政策允許私人籌建博物館。
1999年12月,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創辦的保利博物館。首家國有大型企業興辦的藝術類博物館。迄今為止全國最大的民營博物館之一。 2000年9月,北京市人大通過《北京市博物館條例》,這是我國首個有關博物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
2003年,青島啤酒博物館開館。功能最全最為完善的企業博物館之一。
2005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博物館領域。
2005年5月28日,紅蜻蜓集團籌辦的全國第一家鞋文化博物館在溫州永嘉開館。
2005年12月,文化部頒布了《博物館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目前博物館事業管理的基本規范。
2010年1月29日,《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頒布。民辦博物館迎來春天。
2010年,大陸首座以用水文化和水龍頭發展史為主題的中國水龍頭博物館建成。
2010年,大陸首家男性服飾文化主題博物館——晉江七匹狼中國男裝博物館開館。
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今后10年每建5個博物館,其中要有1個民辦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