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壺起源于中國,后流傳到日本并被發揚光大,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并且“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煮水器,鐵壺離開國人的茶席也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不過,近幾年國內又開始逐漸興起一股用鐵壺、藏鐵壺的風潮。目前,市場上的鐵壺價格低的幾百元,高的能達到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國內興起鐵壺熱
一提起茶壺,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紫砂壺。而要說起茶具中的煮水器,當前人們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恐怕就是高效便捷的電磁壺。至于說到“鐵壺”,對于國人來說則往往會有以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
鐵壺起源于中國,后流傳到日本并被發揚光大。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并且“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煮水器,鐵壺離開國人的茶席也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不過,近幾年國內又開始逐漸興起一股用鐵壺、藏鐵壺的風潮。從現在整個鐵壺市場的行情上來看,人們使用及收藏鐵壺的熱情很高,而且從保值增值的角度上來說,鐵壺在未來應該也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市場回報。鐵壺因其所具有的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如今已經逐漸從傳統的實用器轉變成一種新興的收藏品。
目前市場上的鐵壺以日本老鐵壺收藏價值最高,因為這些鐵壺均為純手工制作,而且制壺所采用的失蠟法工藝遵循的也是‘一模一壺’的傳統,所以每一把日本老鐵壺都是具有唯一性的,即使是同一個制壺師做出來的壺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
用鐵壺喝茶更健康
鐵壺受追捧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健康。“鐵壺煮出來的水含鐵豐富,長期飲用對人身體大有裨益。”據悉,鐵壺比一般不銹鋼壺煮出來的水溫度要高,在沖泡普洱茶等深度發酵類的茶葉時,還可以借助高溫將茶葉中的味道完全激發出來,所以泡出來的茶水口感也更佳。
雖然鐵壺有這些好處,在選購鐵壺時要特別注意里面的涂層。為了避免鐵壺內部在使用過程中不生銹,許多鐵壺內部都會涂上一層漆。但是這樣在用鐵壺煮水時,也就無法獲得對人體有益的鐵元素了,甚至還可能會產生其他有害物質。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鐵壺時,最好是選擇那些沒有涂層或者采用天然植物涂層的鐵壺,而且涂層越薄越好,這樣用起來才更健康也更安全。
淘壺選堂號辨真偽
伴隨著鐵壺熱潮的興起,無論是實體店鋪還是網絡上售賣的鐵壺漸漸多了起來,良莠不齊的品質也令消費者在選購時猶如霧里看花般不知所措。對此專業人士指出,選鐵壺除了要考慮健康因素以外,最為重要的就是選擇知名“堂號”的鐵壺,尤其是作為收藏品的老鐵壺,只有出自知名堂號的藏品未來才能有保值增值的效果。而所謂知名堂號,簡單來說就是類似現在所說的知名品牌,以日本鐵壺為例,比較知名的堂號就包括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光玉堂等等。
在選擇知名堂號的鐵壺時,辨偽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現在國內的一部分高仿鐵壺已經流到了日本,冒充日本知名堂號的老鐵壺返銷國內,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比如說像龍文堂的鐵壺,刻在壺蓋上的堂號款字體是很精細的,而仿品就會顯得比較粗糙:類似這樣的細節之處就是選購鐵壺,尤其是知名堂號的老鐵壺時,最需要仔細辨別的地方。”
不同地域的鐵壺欣賞
日本鐵壺
鐵壺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叫“鐵釜”,鐵釜沒有提梁和壺嘴,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來,就像我們今天從湯盆里往外舀湯。因為這樣用起來很不方便,后來就有聰明人把鐵釜的一面造出了一個向外倒水的壺嘴,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個能把釜提起來的提梁,再用這種鐵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現在的鐵壺便由此形成
中國大陸鐵壺
國內的鐵壺制造業,近二年正剛剛起步,主要產地集中在浙江地區,工藝外形有日系風格,只是內部壺內部處理較其他二地為落后,更講究量化,規模化,所以鐵壺的耐久性也更短。據了解,國內天津與廣州二地各有一家制壺企業,均請日本技師到國內傳授技藝,壺品相對浙江鐵壺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希望在未來能成長為中國鐵壺的中流砥柱。
臺灣鐵壺
在2000年左右,日本老鐵壺進入臺灣市場。由于臺灣地區以臺灣高山烏龍茶和云南陳年普洱此二種茶品為主,對水的溫度和質量要求較高;而老鐵壺的提溫和保溫效果明顯,煮出來的水相較一般的煮水器較柔甜,因此特別受臺灣茶友的追捧。老鐵壺熱潮走進臺灣,成為臺灣市場在宜興紫砂壺熱度消退后的一個新熱點。臺灣鐵壺工藝技術在中日臺三個產地中僅次于日本。
業內人士說鐵壺:
吳龍:中國鐵壺未必就不如日本鐵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使用、收藏日本鐵壺的隊伍。不過,人們卻似乎對中國鐵壺并不怎么感冒,在一些人眼里,中國鐵壺也僅僅只是價格低廉的實用器而已。那么,難道說中國鐵壺就一定不如日本鐵壺好嗎?近日,中國國際公共關系聯合會茶葉發展委員會副秘書長、鐵壺文化研究院主任、鐵壺齋創始人吳龍在采訪時指出,目前國人對于日本鐵壺的追捧其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非只要是日本鐵壺就都是好的,中國鐵壺也未必就不如日本鐵壺。
吳文山:1925年以前的老鐵壺才夠收藏資格
廣州渡和堂茶具有限公司總監吳文山表示,日本鐵壺收藏由來已久,也造就了一些名家,例如安之介,他們的壺一出就被人收藏。而近三年,鐵壺收藏才開始在內地興起。實際上,鐵壺的市場價值是被臺灣人炒起來的。臺灣的收藏家收藏了日本的一些老壺,然后有計劃地整理、編輯,推出了一本“鐵壺史冊”,被載入史冊的壺就以比較正統的身份在小區域內推廣。在行業內,一般認為產于1925年前的老壺才夠收藏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