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浙、廣東、川渝、濟南等地區都已擁有了百余家大小畫廊,國內二線城市畫廊業迅速發展,顯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成都、廣州、杭州等地的畫廊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藝術產業園區。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幾個大城市便先后涌現出多個創意藝術區,很多畫廊紛紛入駐。呈現出抱團生長的狀態。
中國畫廊業發展至今,各類畫廊已經遍布全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浙、廣東、川渝、濟南等地區都已擁有了百余家大小畫廊,國內二線城市畫廊業迅速發展,顯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成都、廣州、杭州等地的畫廊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藝術產業園區。這吸引了部分一線城市畫廊到二線城市拓展市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而成都、重慶、江浙一帶也是富豪聚集較多的城市,這為當地藝術收藏和藝術消費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畫廊的發展提供了銷售的保證。
然而在畫廊業風光的背后,市場上小畫廊大多數卻不賺錢,他們的經營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順利和風光。不少畫廊在沉重的成本壓力下被迫關閉或轉行,中國畫廊業可以說在生死線上痛苦地掙扎著。
2009年是畫廊生存非常困難的一年,廣東、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雖然還未出現大規模的畫廊“倒閉”現象,但畫廊的交易額大都減少了六七成之多,處境艱難。重慶三木空間李老板回憶起2004年的經營狀態:“那時幾乎月月都有展覽,時不時還辦些學術講座,活動安排得很緊湊,但到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展覽數量明顯減少,那一年只舉辦了一場活動,不過現在是慢慢好起來了。”在2009年的“畫廊危機”中,中型畫廊大多表示經營狀況十分尷尬,只能保證不虧太多。但實力雄厚的畫廊在2009年這個畫廊低迷的年份里,市場表現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佩斯北京畫廊就表示,他們畫廊的經營情況受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有限。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畫廊市場中虧損并勉強處在維持及半歇業狀態的畫廊約占畫廊總體數量的35%,而處于盈利狀態的畫廊大約只占畫廊總體數量的7%。而在這些虧損畫廊中,主營性畫廊的虧損與關閉數量占到了虧損、關閉畫廊總數的32%,幾乎占到了其總保有量的半壁江山;非主營性畫廊的虧損、關閉數量占到了虧損、關閉畫廊總數的近70%,但只占到其總保有量的35%左右。
經營畫廊不簡單,但并不是沒有機會。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個性,認真做事,遵循市場規則,畫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市場一定能hold住。“就當所有的畫是賣不掉的。”這是上海香格納畫廊創始人勞倫斯的箴言,如今,這家畫廊可說是業界的標桿。
1996年,香格納畫廊開在波特曼酒店二樓的走廊里。嚴格說起來,當時勞倫斯擁有的展示空間就是走廊兩側的兩面白墻和大理石墻。那時候對于香格納畫廊來說,最苦的事情在于沒有客戶,沒人信任,沒人習慣買作品,甚至連藝術家們都不知道畫廊是干什么的。
在推廣初期,勞倫斯收集了一份國外各大美術機構、畫廊、策展人、收藏家的名單,用打字機打了百余封信寄出去,介紹香格納畫廊和中國當代藝術。著名收藏家尤倫斯,也是偶然在英文報刊上看到香格納畫廊的報道,立刻興致勃勃跑到香格納畫廊參觀。
抱著“賣不掉”的良好心態,香格納只管把注意力集中在發現更多藝術家和作品上。從一開始到現在,香格納從來不急于賣作品,而跟每一個藝術家保持長期合作的關系。“常常是剛開始做一個藝術家,作品都沒人買,但是5年之后突然發現他的作品很好賣。我們不會做一個展覽就馬上賣掉東西,但是只要這個藝術家的作品有意思,早晚都會有人感興趣。”香格納負責人表示。
最能證明這段話的,是關于曾梵志的一組數據—一1998年,香格納畫廊舉辦了曾梵志的個展,其中《面具系列No.6》以1.5萬美元售出;10年后的2008年,《面具系列No.6》在佳士得拍賣夜場上以970萬美元的價格被某臺灣藏家收入囊中。
對于收藏家,香格納畫廊期待的最佳方式也是長期合作,希望藏家對感興趣的藝術家和作品能有長期深入的了解。他們從來不接待拍賣行的人,也從來不把藝術家的作品送拍,他們認為畫廊是畫廊,拍賣是拍賣,各司其職,互不搭界。
培養一個藝術家,通過不斷舉辦展覽,藝術家漸漸成名,這時畫廊銷售藝術家作品所得的資金又可以用來扶持下一個藝術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雖然不可避免一些藝術家在成名之后會選擇走向一個更高的平臺,不再繼續跟畫廊合作,但對于畫廊而言,他們在藝術品一級市場上的使命已經達到。市場在發展,藝術家也在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新銳藝術家出現,這個時候畫廊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新生代的藝術家中為公眾提供一個審美方向和正規的接觸藝術品的途徑和交易藝術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