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第一堂《管理學》課,老教授對我們說:“今天是你們上的第一堂《管理學》課程,但我先不給你們講管理學知識,我先給你們講三個歷史小故事。”然后,教授就給我們講了以下三個歷史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隋朝,隋朝時期有個大臣叫柳彧,是隋文帝楊堅時代的治書侍御史,他看到楊堅每天忙于各種煩瑣細碎的事務性工作,就對楊堅說:“您只負責發布政令、施行教化就可以了,不要被那些瑣碎的小事所纏擾,更不能因糾纏小事而妨礙大政,每天有成千上萬件事需要處理,事無大小,如果全由陛下您親自處理,那是不行的,要抓住那些關鍵性的東西,細碎的東西交由大臣們去處理就可以了,這才稱得上是帝王的英明。”楊堅采納了他的建議,把一些事物性的事都交給了手下的大臣去管理,自己只負責大政方針的制定等重大問題,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各項工作都走上了正軌,有了長足的發展,也因而有了歷史上的“開皇之治。”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金朝,胥鼎是金宣宗時期的平章政事,他發現宣宗無論大事小情都喜歡過問,終日糾纏于管那些瑣碎的事務中,缺乏帝王風度,就上書進諫說:“我們國家那么大,每天的事情那么多,諸如錢財、糧食之類,不是陛下所能管得過來的,最好是交給屬下去辦,皇上只要抓住關鍵,責成他們按時完成就可以了,何況今天大事尚辦不完,皇上哪有精力去處理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呢?”宣宗聽從了胥鼎的建議,從此以后只過問大事,不再管具體的小事,工作也就按部就班地開展起來了。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漢和帝時期,有個叫陳寵的大臣,被派往廣漢地區任太守之職,幾年時間,就把廣漢地區治理得井然有序,個人聲望也為之大振,后來,他被調往京師任大司農,和帝問他:“廣漢郡治理得那么好,你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陳寵回答說:“我委派功曹王渙選拔并使用那些品德高尚而有才能的人;委派主簿譚顯拾遺補缺,專門指出各項政策以及各級官員的不足。我本人幾乎沒什么事情干,只是皇上的詔書下達時,我奉命向大家宣讀一下罷了。”
教授講完了三個小故事,意味深長地對我們說:“之所以在第一堂《管理學》課上給大家講這三個歷史小故事,是因為它們說明了管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定要在管理中抓關鍵問題,這樣才能使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你們將來畢業后,都要在領導崗位發揮獨當一面的管理才能,不是一個做具體事物的普通員工。所以你們無須去考慮那些復雜的細節問題,只需抓住問題的本質就可以,細枝末節的問題,讓下面的人去管理就可以了。習慣于埋頭于瑣碎的小事中的人,必然失去了掌控全局的精力,所以并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抓住問題的關鍵,不在細枝末節問題上糾纏,這就是精明的管理之道。”
這堂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畢業這么多年了,我們一直沒有忘記教授告訴我們的管理之道:“抓住問題的關鍵,不在細枝末節上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