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我邀約了十四位嬌男美女,一起到離縣城僅有五公里的半嶺亭村。這一天的細細節節,我如數家珍,你們或許也一樣,常在永不老去的那一天迷津。
雖已臘月,這里各種各樣的花兒,依然開得熱烈,漫山遍野,見縫插針,紅得耀眼,粉得可愛,紫得迷人……讓你忍不住驚叫起來,不得不舉起手中的相機,收入個人的記憶里。羞答答的小花,對著我的鏡頭,滿臉緋紅;大大咧咧的薄姜木拉著我一起合影;為樹慷慨的古錐獻上了幾顆錐子,為我們解解饞。多嘴的小鳥提早招手迎賓;多情的大雁擺開POS,飛閃進我的鏡頭;多事的蜜蜂在我的耳邊嗡來嗡去……主席夫婦笑了,部長感言了——“早知道有這么大的花園,就在眼皮底下,為何每逢周末總要冥思苦想,一路顛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
走進半嶺亭,如同走進一個美麗的春天。這里有南國的花香,農家的真情。采風和生活匯聚在鄉村的空氣里,鮮活了一張張熟悉而又陌生的臉。
楊部長是我的良師益友,一路上,他那幽默的語言隱藏著太多的睿智。
在山風的吹拂下,一路的花兒,正以自己的熱情,牽動著我多愁善感的心。我心潮涌動,思緒綿延,只因我在這花園式村莊里,找到了屬于我唯一的梅花。在愛情的道路上,半嶺亭是個讓我值得永遠記住的地方。
在五一期間,曾和文友們一起,登上“閩南小西藏”去感受那次第怒放的映山紅,臘月那里已找不到那滿山紅遍的開闊和氣勢,唯有半嶺亭這小村莊上的杜鵑花紅艷艷開滿了心坎,猶如那揪心揪肺至滴血的鄉愁。這里的杜鵑花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傲然從容中透露著樸實和清新。這是風雨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是半嶺亭人一生的驕傲。
走在“茶擔古道”上,重溫茶農當年的艱辛,多想去嘗嘗他那額頭上帶著茶香的汗滴,而能想象的僅是一件件蓑衣,一彎彎背影,我只是畫中多余的角色,即使,今天我的著裝如何優雅。于是,我只好靜靜地把你藏在心里,雖然覺得有點可惜——那僅存不到百米的一段——我們更需要去保護她。那一群唐詩宋詞的音符,在“茶擔古道”上盡情的飛翔,翹首千年的期盼,成為了這座村莊遙遠的記憶。在這里,留下的是淡淡的憂愁,帶走的卻是匆匆的腳步。
步入青松翠竹林里,那細碎的陽光穿過葉片,灑下斑駁的影子,身邊有“人來鳥不驚”的“伙伴”,頭頂有“大雁東南飛”的呢喃,腳下有一只正舔著腳的小狗。溫馨,和諧。走在這綠色的大自然里,我們似乎感覺到春天已經來到,更切確地說,春天并未走遠。
拾級“生子坎”,尋讀石刻的奧秘。在這里,你可以吊高嗓門,毫無顧忌地喊出心中的煩悶,密密的叢林,陣陣的松濤聲,遙相呼應,此起彼伏。
移步半嶺亭十八羅漢庵廟,好像走進天堂,莊嚴而神圣,點上三枝清香,佛咒響起,天堂里我們很近,紅塵離我們漸遠……庵外的鳥聲,忽起忽落。剎那間,一種情緒滋潤著我們,空靈而又渺茫。在這圣潔的地方,佛光燭照,萬物祥和。在那些陽光普照的日子,告訴我們,在險象環生的世界里,只有心靈的安靜,才會讓我們平安一生,快樂一生。
“都要兩點了,我們還是先用餐吧!”要不是李先生的提醒,我們還覺得很早呢?真的有點餓誒。于是我們有點不甘心的收起手中的相機,跟著李先生去。
看著主人帶客人回來,守在家門的黑狗,不吠不叫,友善的搖著尾巴。“來玩啊!”有著一口帶鄉音的婦人,廚房里傳來,和我們熱情的打招呼。古詩里的寫意在這里,幻化成了生活的真實寫照。
餐桌上,農家風味應有盡有,羊排、牛肉、豬蹄、土雞、溪魚,還有各種各樣的蔬菜,芥菜最是讓我們首點之菜。農家釀把我們這些尋夢人尋得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