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高大堅實的墻和與之相撞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一邊!”
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于2009年2月在耶路撒冷文學獎頒獎會演講詞中的一個句子。聽起來像是人類的一部分良心在說話。一個作家,始終站在以雞蛋為代表的弱者一邊,維護普通眾生孱弱的靈魂、稀薄的尊嚴,這樣的精神至少體現了人類最普適的精神價值與道德良知。
最近閱讀馮驥才《精神的殿堂》一書時,更加堅定了這樣的認識。
《精神的殿堂》一文開頭說,“法國大革命期間,先賢祠曾用來安葬故去的偉人,因此它就有了榮譽性的紀念意義。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確定為安葬已故偉人的處所。從而,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國轉變為人間的圣殿。人們來到這里,便不是聆聽神的旨意,而是重溫先賢的思想精神來了”。究竟什么樣的人可稱得上法國的先賢而得到偉人般的待遇?至今,已有72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居里夫婦和大仲馬等一系列為后人深深敬仰的偉人。
這些偉人,是否僅僅因為其世俗意義上的成就而為人贊頌?馮驥才先生特別注意到,展示他們生平的“說明牌”上,文字不多,卻以其獨特的角度體現出偉人體恤弱者、關注蒼生的柔弱高貴的人格與心靈?!氨热鐚τ谟旯?,特別強調由于反對拿破侖政變,堅持自己的政見,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國與比利時逃亡19年。1870年回國后,他還拒絕拿破侖第三的特赦”?!霸俦热缱罄?,特意提到他為受到法國軍方陷害的猶太血統的軍官德雷福斯嗚冤,因而被判徒刑那個重大的挫折”。顯然,在這里,所注重的不是這些偉人文學或藝術上的累累碩果,而是他們非凡的思想歷程與個性精神。所以在這里安睡著的,既沒有叱咤風云、縱橫捭闔的拿破侖,也沒有權傾一時、至高無尚的紅衣主教黎塞留,因為,權力和財富如過眼煙云,不過爾爾,唯有思想者方能永世長存!先賢祠,也因之成了敬奉著法蘭西自由精神之魂,民主思想之魄的的神圣殿堂。
“我要見的維克多·雨果就在這里?!痹凇毒竦牡钐谩防?,作者特別推崇的是雨果,他高揚雨果的高貴的精神追求,盛贊雨果不僅是追求著,也是實踐著,他總是把對弱者的關注放到第一位,宣揚人性,善良,追求自由,平等與博愛。
無獨有偶,著名學者柳鳴九在首都文化界雨果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開幕詞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思考。他說——
“……雨果走出了文學。他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社會斗士,在長期反拿破侖第三專制獨裁的斗爭中,更成為了一面旗幟,一種精神,一個主義,其人個勇氣與人格力量已經永垂史冊。作為一個偉大的社會斗士,雨果上升到的最高點,是他成為了人民的代言人,成為了窮人,弱者,婦女,兒童,悲慘受難者的維護者,他對人類獻出了崇高的赤誠的博愛之心?!?/p>
而美籍華人作家林達在《帶一本書去巴黎》里也有一段這樣的精彩敘寫:“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矚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沒有階級、地位、血緣、道德等任何附加條件的弱者。他把社會如何對待弱者,作為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放在了世界的面前。”
于是,我讀到了許多久違的詞語,仿佛又回到了剛上中學時,埋首于《悲慘世界》閱讀的那段日子,仿佛又聽到了村上春樹在頒獎會上的鏗鏘字句,那種至于沉默的感覺就如真的面對高墻和雞蛋的對視。在強大的高墻面前,我們讀出了雞蛋的尊嚴,在弱小的雞蛋面前,我們讀懂了堅實和冷酷。于是雞蛋,有理由在冷酷面前保持尊嚴。于是,我們有理由去關注周遭那一個個脆弱如雞蛋的人物的命運。譬如張海超以“開胸驗肺”的極端方式證明自己確實是得了“塵肺”,河南小伙孫中界斷指以證清白,控訴“釣魚”式執法的荒唐和罪惡等等。世界,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強大,在其背后,也許,還有讓高墻轟然倒塌的魔力,只是,時間在等待。那些匍伏于社會地層的“雞蛋”們,也在拭目以待。
但不能永遠只是等待,因為等待,乃至漠然旁觀,很多人在卑瑣中麻木度日,漸漸地遠離精神的世界,漸漸地不知靈魂為何物,漸漸地,把庸俗理解成了沉默,把理想主義當成了一個童話或是笑話,甚至喪失了最基本的良知。2000年夏,北京《網絡報》記者陳云飛在救助一個少女時,遭到三名暴徒毆打,現場有兩桌食客和幾個鋪子的老板觀望,但沒有一個人報警,任由歹徒逍遙法外……我們往往說的太多而一向做的太少,所以自由的意義及對弱者的尊重,也許不僅僅在于自身的身心的不受桎梏,還在于創設一個更人性和諧的社會,伸出手,讓更多的人得到善良和正義的扶持,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溫暖的呵護,不再告訴無門,不再孤苦無助……不知道什么時候,美好的存在才能不再需要這么慘重的代價。
村上春樹呼吁:我們都是人類,是超越國籍、種族和宗教的個體的人。我們都是脆弱的雞蛋,而面臨的是堅實的墻。從外表上來看,我們根本沒有贏的希望。這堵墻太高太堅實,并且太冷酷了。如果我們有一點戰勝它的希望,那就是源于我們對自己及他人靈魂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念,源于我們對將靈魂聯合起來可獲得溫暖的信念。雨果,他清楚的知道雞蛋是在哪一邊,并且,選擇了堅定地站在了雞蛋這一邊!
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結尾一章里,我又看到了可敬的維克多·雨果——
“在拿破侖的靈柩穿過凱旋門的45年后,這個似乎是專為武士建造的凱旋門下,第一次舉行了一個作家的葬禮,他就是維克多·雨果。這一天,全法國舉國致哀。也許這是大革命以來,法國人第一次全體靜默,第一次有機會共同反省和思索。”
“45年前,巴黎人傾城而出,送過凱旋門的,還是一個站在云端的偉人;45年后,他們相隨送過凱旋門的,是為法國所有弱者吶喊的一個作家。幾千年歐洲文明的積累,才最后在法國完成這樣一個變化。
從這一天起,法國人終于明白,不是因為有了拿破侖,而是因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國才得救了。”
法國得救了!我們呢,天地間,我們的先賢祠在何處?我們自身的靈魂又在何處?該往哪里找尋我們的精神殿堂?翻開歷史的書頁,伯夷守節,恥食周粟;屈原懷沙,投身汨羅;岳飛刺字,精忠報國;魯迅從文,冷對千夫……這就是我們的先賢,我們恒久長在的精神之光,照耀前程。先哲已逝,唯有來者,生命不停止,信念就延續,絕不放棄。
村上春樹云,“我寫小說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要給予每一個靈魂以尊嚴,并且讓他們沐浴陽光”,一個人能夠看到陽光,那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陽光!因為懂得,所以憫恤,因為明白,所以憐惜。關注蒼生,謙仁悲憫,為那些脆弱得像雞蛋一樣的生命,讓大慈大愛存于你我他之間,存于我們心間……
馮驥才在《精神的殿堂》中深知這是荊棘中的泣血而歌,“讀著這里每一位偉人生平,便會知道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世俗的幸運兒。他們全都是人間的受難者,在燒灼著自身肉體的烈火中去找尋真金般的真理。他們本人就是這種真理的化身。當我感受到,他們的遺體就在面前時,我被深深打動著。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p>
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有形而生動的靈魂,每個人的靈魂都在風塵中一路跋涉,看看周遭的疾苦,聽聽彼此的傾訴,點亮心燈,心手相連,讓這種關懷的精神一路相隨,溫暖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