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處我國的東南沿海,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海外交通頻繁,宋元時期泉州港曾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發達的海外交通也使得各種民族和宗教得以傳入,多種民族多種宗教文化在這里和睦相處,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因此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在泉州至今仍保存著許多的古宗教石刻,本文主要介紹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九方宋元宗教石刻,包括三方宋佛教石刻、三方元伊斯蘭教石刻和三方元景教石刻,為泉州多宗教融合的文化特色及悠久的宗教歷史再添實證。
九方宗教石刻簡介
宋方形佛教石刻之一,長57.5厘米,寬54.8厘米,高43.7厘米,為花崗巖質,正方體。正、底面無雕飾,但四壁均雕佛像,均為高浮雕,刻有佛龕,佛像位于佛龕內。第一面雕飾因風化較模糊,為一佛盤坐,其左后側及右側各站一侍童;第二面為一佛盤坐于蓮花底座上,雙手合十,垂瞼下視,雙唇緊閉,垂耳,神情祥和,其左側刻兩個佛頭,右側刻一侍童立像;第三面為一單獨佛像,頭戴冠,國字臉,垂耳,長相清秀,神情慈祥、寧和,身披長衣,雙手藏于袖內,握置于胸前,盤坐于底座上;第四面刻一佛雙手合十朝一群孩童作揖,這群孩童共5位,均對著佛祖,一個趴在地上朝拜,兩個跪著拜,另兩個雙手合十站著作揖。該雕刻形象、逼真。
宋方形佛教石刻之二,長57厘米,寬57厘米,高44厘米,為花崗巖質,正方體。正、底面無雕飾,但四壁均雕佛像,雕飾豐富,為高浮雕,均刻有佛龕,佛像位于龕內。第一面雕一佛及兩侍童,佛像頭戴冠,眉清目秀,垂瞼下視,蹲坐,左手扶右膝,右手彎曲置于左胸前,兩名侍童雙手合十,一左一右站立在佛像兩旁;第二面雕一佛坐于蓮花座上,雙手相握置于廣袖內,頭戴冠,國字臉,垂瞼下視;第三面雕一佛及兩侍童,佛祖雙手合十置于胸前,盤坐在寶座上,其兩旁各站立一侍童,侍童手扶佛膝;第四面亦有一佛及兩侍童,佛像頭殘一半,雙手相握置于腰前,蹲坐于地,左側一侍童站于地,左手置胸前,右手拽佛祖衣裳,右側一侍童側身抱佛祖右腿,正臉朝外。該石刻四壁的拐角處亦均雕刻紋飾。
宋方形佛教石刻之三,長64.5厘米,寬64.5厘米,高24.7厘米,為花崗巖質,正方體,正、底面無雕飾,但四壁均雕佛像,共11個佛像,形態、造型完全相同。除一面雕飾兩個佛像外,其余三面每面雕飾三個佛像,均為高浮雕,均位于拱形佛龕內,佛像頭戴帽,細長眉,小鼻,垂瞼下視,雙唇緊閉,雙手置于雙腿上,身著袈裟,盤坐于寶座上。神情祥靜、寧和。
元伊斯蘭教墓蓋石之一,長113厘米,寬17厘米,高33厘米,為花崗巖質,長方形,分為三層,由上至下層層漸寬。頂層呈尖拱形兩側面浮雕蓮花紋;第二層素面無紋飾;底層四面間刻卷云紋圖案。
元伊斯蘭教墓蓋石之二,殘長97厘米,寬84厘米,高44.5厘米,為花崗巖質,長方形,四角呈如意形,分為三層,由上至下層層變寬。頂層刻凹槽,四壁環刻古蘭經文,有邊框線;第二層環刻蓮瓣紋;底層環刻如意云紋。
元伊斯蘭教墓蓋石之三,長197厘米,殘寬37厘米,高40厘米,為花崗巖質,長方形,四角呈如意形,分為三層,由上至下層層變寬。頂層無紋飾,第二層環刻蓮瓣紋,底層間刻如意云紋。是研究中亞伊斯蘭墓葬建筑藝術在中國發展和演變的見證。
元長方形飛天景教石刻,殘長41厘米,寬23.8厘米,厚10厘米,為青石質,長方形,單面浮雕。石刻正面刻一飛天,飛天頭梳雙髻,雙髻上插花,柳葉眉,丹鳳眼,小鼻,小嘴,鵝蛋臉,樣貌清秀。身著圓領長裙,肩披飄帶,雙手捧持圣物,作翹腳飄飛狀。圣物置于托盤上,為一元寶形容器內置盛開的蓮花,蓮花上立一十字架。飛天下方刻滿敘利亞文。石刻右邊刻一蓮花柱。該元長方形景教飛天石刻雕飾精美,飛天形象、生動。
元尖拱形飛天景教石刻,高51.5厘米,寬55厘米,厚9厘米,為青石質,尖拱形,單面浮雕。有雕刻邊框線,石刻正中雕一對帶羽翼的飄帶飛天雙手合捧持一“圣物”,“圣物”似蓮臺,蓮臺底下帶柄,蓮臺上有一朵祥云,祥云承托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上立一個大十字架。飛天頭戴冠,冠頂有一小十字架,身披飄帶,手臂裸露,背上長有雙羽翼,飄在如意云海中。該石刻雕飾豐富、精美,飛天衣飾線條流暢、自然。
元圓柱形景教墓蓋石,直徑51厘米,高53.5厘米,為花崗巖質,圓柱形,中空。外壁淺浮雕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上托著一個十字架,十字架上還有雕刻紋飾,但已模糊不清。
九方宗教石刻的重要價值和歷史意義
首先,這些宗教石刻是研究宋元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實物資料。泉州是我國古代對外通商貿易的重要港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海上交通發達,尤其自宋代建立市舶司以后,對外交通貿易更為興盛,曾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現歷代遺留下來的交通史跡頗多, 這些宗教石刻都是海上交通的史跡,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發達的實證。
其次,其見證了宋元時期泉州宗教文化的發達,以及多宗教文化互相融合的特色。因宋元泉州海外交通貿易往來的繁榮,許多外國的商人、游客等也紛紛將外來宗教傳入到了泉州,形成了泉州發達的宗教文化,泉州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日本教、摩尼教(明教)等等, 宗教種類眾多,各種宗教信徒在泉州和睦相處,各種宗教文化互相融合,極富特色,歷代遺留下來的除了寺廟官邸等大型宗教建筑外,最多的就屬宗教石刻,因為宗教石刻比起其他質地的宗教文物相對更易保存,也更能直觀地體現泉州的宗教文化。本文所提這九方宗教石刻分屬三種宗教,無疑也是宋元泉州宗教文化發達及多宗教文化相融的最好見證。
最后,其證實了泉州佛教、伊斯蘭教、景教的悠久歷史。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稱,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曾贊譽“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泉州最早的佛教古寺廟延福寺(位于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下)始建于西晉太康九年(288),可見早在西晉佛教就已傳入泉州,唐、五代、宋、元是泉州佛教處于鼎盛的時期,因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發達,寺廟眾多,著名的有泉州開元寺、泉州承天寺、泉州崇福寺、泉州海印寺等,除了這些知名寺廟外,民間還有大批佛寺,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佛寺要么已毀,要么已完全重建,但是一些石質的建筑構件卻得以幸存下來,這些建筑構件中不乏有歷史、藝術價值的佛像石刻,前面介紹的三方宋方形佛教石刻便是其中保存較好的。
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唐代時期,便有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死后葬于泉州市區東郊的靈山半山腰中。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許多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來泉州經商、旅游。元代則是泉州伊斯蘭教的鼎盛時代,信奉伊斯蘭教者數以萬計,泉州現存的伊斯蘭教石刻約有三百多方,包括許多墓蓋石, 這些石刻是泉州與阿拉伯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研究資料,墓蓋石更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墓葬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景教系基督教內的聶斯脫里派,起源于敘利亞,于唐貞觀年間傳入中國,亦有傳入泉州。元代景教隨元軍從中亞、內蒙古等地東進南下,靠武力傳入泉州,后亦隨元朝的滅亡而覆滅,明末景教再次傳入泉州,清初被禁。文中所提的三件景教石刻雖形制各異,但均為元代石刻,在泉州發現,證實了景教在泉州流傳的悠久歷史。
小結
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各種宗教的傳播,對于泉州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泉州宗教文化的豐富多彩,更是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現代人,我們應主動、積極地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在保護各種宗教信仰的同時,還應保護諸如該批宗教石刻之類的宗教文物,因為它們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且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