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社會安定,由于廢除了“匠戶”制度,從而使得制瓷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清代朱琰《陶說》中記載清初的景德鎮“昌南鎮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眾多的窯戶不僅在陶瓷裝飾藝術上求得創新,并創燒了宮廷秘玩“琺瑯彩”品種,更是在追摹前朝的陶瓷名品的仿制上惟妙惟肖。有些仿古佳作不僅形制、尺寸、畫意完全與原作吻合,就是在細部的處理及觀察上也力求還原前朝陶瓷的風貌。
仿永樂青花花卉斗笠碗
永樂、宣德兩朝是明代制瓷業第一個巔峰時期,由于朝廷重視海外貿易,多次派遣鄭和出使,從而使得中國的制瓷業,再次與域外文化聯手。其中對陶瓷影響最大的主要就是從波斯地區帶來的“蘇麻離”青花鈷料。因為這種礦土具有高鐵低錳的特性,從而使得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會出現類似中國傳統水墨畫中式的渲染效果。
自永樂青花大放異彩之后,宣德官窯青花瓷器在藝術風格上繼續沿襲,使得永宣兩朝的30余年里燒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燒造歷史上堪稱稀世珍品。明代王士懋在《窺天外乘》中贊嘆:“永樂、宣德內府燒造,迄今為貴。”而其頗具異域風格的造型、濃重明艷的發色、超凡脫俗的紋飾,更是被后人贊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
康熙皇帝也敏銳地察覺到永、宣青花鈷料的這種特性,在進行仿制的時候,也同樣要求畫師刻意模仿那種青料濃艷而流淌的藝術效果,使其更為神形兼備。仿永樂青花花卉斗笠碗,碗撇口、斜壁、圈足釉底,無款。整器成倒置的尖頂斗笠形。胎體輕盈,釉質細膩,釉面晶瑩肥潤。
此件摹古制品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上皆以永樂時期原型為制作藍本。碗外壁繪纏枝牡丹四朵,分作兩株,線條疏朗,筆法流暢。可以清晰看出描繪青花時,用反復點染描摹追求明早“蘇麻離青”色調。此件器物母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按照清代官窯紋飾的布局,一般情況下二方連續的紋飾應該采用對稱式排列。但是通過與永樂母本比對可以發現,碗外壁所繪的四朵花卉并非對稱。會使人誤以為是工匠不細致所導致的殘次品。而有了母本作為查考依據,發現永樂青花花卉斗笠碗的花頭就是不對稱排列的,同樣是兩朵緊貼,相互依偎。可以說,這件康熙御窯燒制的仿古的作品不僅是有意燒制的“無款”類純摹古制品,還是對于原物一比一復制的忠實寫照。
據筆者查考,除了這種無款花卉斗笠碗外,康熙皇帝還授意景德鎮燒制過為數不多落有本朝款識的同類纏枝花卉斗笠碗,其花頭也同樣有著不對稱的特征。
仿宣德青花輪花紋抱月瓶
康熙五十四年,江西按察使劉廷璣在其《在園雜記》中有段對于本朝摹古瓷器的描述,他說“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宣成,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而根據目前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實物資料可以印證,他所形容的仿古程度并非夸張。在清宮中有一件康熙時期燒制的郎窯紅瓶就被乾隆皇帝誤認為是宣德時期的制品而大加褒獎,并作御制詩文鏨刻于上。可見,康熙在仿制明初古瓷的造詣何其了得。
這件康熙官窯仿制的宣德青花抱月瓶也是當時眾多同類仿品中的一件。瓶為葫蘆形,上部呈圓形,下部為扁圓形肚,長方圈足。頸肩兩側各置一綬帶耳。通體用青花料繪制,上部飾纏枝花卉,下部圓肚正中正反兩面繪有輪狀花紋,同心圓內有變體蓮瓣和陰陽圖,外圈做半錢紋,兩只綬帶形耳朵與瓶身連接處點綴以花朵紋。
這種造型來源于阿拉伯地區的銅器,為明早期宮廷與海外貿易交融的成功典范。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對此有所仿制,習慣稱其為“抱月瓶”或“馬掛瓶”。通過與明朝宣德原型比對,可以看出盡管料色不同,但圖案排列及細部處理完全一致。可想當時御窯燒制對于前朝器物精髓的把握,以及心追手摩的態度。
仿成化斗彩嬰戲紋小杯
成化官窯瓷器可以說是明代陶瓷工業的頂峰,雖然以小件器物居多,但件件制作精良。尤其是胎體中鐵、鈣元素含量的下降,使得成化瓷器的胎質更為潔白細膩,輕薄體透,從而使得成化時期的彩瓷更加絢麗、精致。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成化廠窯燒造者,土膩埴、質尚薄,以五彩為上”。所以,后世對于成化彩瓷的仿制尤多。
成化五子嬰戲圖杯,直口,深腹,圈足。畫面整體分為兩組,一組描繪的是放風箏,一個邊跑邊拉扯風箏,一個童子在旁觀望;另一組畫面是三個孩童一起“斗草”。“斗草”相傳起源周代,后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也就是今天孩子常玩的“拔老根兒”。畫面中一人觀戰,另外兩個兒童席地而坐,相互持草躍躍欲試,一爭高下。畫面里一派欣欣向榮的祥和場面。其間襯以流云、假山、棕櫚、芭蕉等。紅彩如血,綠彩似翠,青花幽蘭,灰中泛紫。
康熙御窯在仿制的時候,還有意識地將其中一個童子的衣服描繪成了“姹紫”。色如鐵赤,干澀無光趨近于紫、褐相間的色調就是成化斗彩獨一無二的“姹紫”。“姹紫”一說來源“差紫”,其實本是形容“差強人意”之色。結果隨著燒制配方的失傳,反而成為了成化斗彩獨有的一種色彩。康熙官窯制作的成化嬰戲杯,在畫面力求與原作相同的基礎上,還刻意追求彩料的真實性,并牢牢把握“姹紫無光”的鑒定特點,可謂觀察入微,絲毫不遜于現在的仿古要求。
仿制自古有之,每個時代的追摹者都會在傳承中體會前人所要表達的藝術訴求,通過自己的理解加以提煉,獲得提高,讓藝術之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人民網藝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