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什么?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陶行知說:“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對于教育又是如何界定的呢?在北京市昌平區平西府中心小學的校長邵國富看來:教育就是立足教育科研工作,將科研與民主深入到辦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打造品質優秀,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學校,培養具有現代文明素養,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在這一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平西府中心小學全體教師立足教育科學研究,堅持“科研興校”的思想,執著跋涉于漫漫教育征程,成為當地教育界的教苑奇跡!學校在科研興校之路上愈行愈遠,各學科教育均碩果累累,已成為全國首創的小學階段玉石文化教育特色校。
平西府中心小學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現所轄白廟小學、鄭各莊小學、東沙各莊小學、東三旗小學四所學校,同時管理北七家鎮中心幼兒園。學校以全面育人為宗旨,努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大力開展素質教育,樹立“強壯的體質、健康的心理、豐富的知識、較高的實踐能力”的育人目標。經常開展德育、科技、文體活動,把教育推向高水平;把教師崗位培訓列為管理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習型教師團隊的形成。
課題引領,學科深化,落實教研工作
科學的教育離不開教育的科學。教育發展到了今天,向教育科研要質量、要效益,走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興師之路已是教育工作者迎接挑戰,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平西府中心小學長期重視教科研工作,通過教科研引領學校和教師不斷向前發展。學校在學術管理中提出“嚴、研、言”原則,即“嚴格管理、嚴謹治學”“刻苦鉆研、科研優化”“暢所欲言、言必明理”,在干部、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成績顯著。
開展課題研究,推進素質教育 課題研究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研究,它能使教師由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平西府中心小學深化教育改革,根據學校當前遇到的教育問題,歸納、總結,開展課題研究。在“十二五”期間,學校先后開展了《關于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材研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小學德育融入玉文化特色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小學開放式閱讀與實踐活動探究》《怎樣對社會背景多元化的新教師進行培訓》《怎樣讓我中心新教師快速掌握數學學科的教材和教法》《怎樣讓我中心新教師快速掌握語文學科的教材和教法》《小學生快樂學英語的方法實施》《怎樣在小學玉雕作品設計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怎樣在小學玉雕作品欣賞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平西府中心小學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十個校級課題的研究。并且確立了四項市區級教科研課題,分別為:語文組的《小學識字、寫字、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研究》科研課題、體育組的《小學生籃球教學趣味性研究》科研課題、英語組的《小學生快樂學英語的教學方法的研究》科研課題,其中最能代表學校科研特色的《玉文化進校園》科研課題(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評為“十二五”規劃課題)。《玉文化進校園》科研課題經歷近五年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學校參加了2012年昌平區中小學科技教育成果展示活動,獲得特等獎;加入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學校報送的作品榮獲“2013年全國玉石器百花獎三等獎”;昌平區科委授予學校“特色科技示范學校”稱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平西府中心小學形成了一個刻苦鉆研、治學嚴謹、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課題組團隊。
建立教研小組,深化學科教學 學科教研組是學校實施教學管理、開展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開展教研組建設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開展教研組建設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學校重視各學科的教學深化教研,先后組建了各學科教研組。
達·芬奇曾言:“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生成長之本,只有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在學習之路上奮力前行。學校重視體育教學,建立了體育教研組。體育教研組結合學校的體育工作計劃思路,積極改革,銳意進取,使學校群眾性體育得到蓬勃開展,競技體育的運動水平不斷提高,教科研能力不斷加強。多年來,在體育課堂教育教學、籃球、田徑、乒乓球等比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體育教研組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面旗幟。平西府中心小學男子籃球隊自2003年奪得首屆籃球賽冠軍之后,保持了在區秋季籃球聯賽中不輸一場、屆屆取得冠軍的驕人記錄。2012年開始,學校運動員參加區春季田徑運動會連續三年獲得了團體總分前四名的好成績。
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各國聯系緊密。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地位不言而喻。平西府中心小學英語組始終以教育科研作為團隊最終發展的動力,引領著廣大英語教師積極進行教育科研工作。英語組先后七次獲得昌平區優秀教研組榮譽稱號,兩次被評為昌平區明星教研組,四次進入昌平區畢業班監控十佳,教師學生在市區級比賽中上百次獲獎。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今后工作和繼續學習,對于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語文組在精心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大膽地進行教改探索。學校為中心語文骨干教師搭建展示平臺,在年級組、中心、區做展示課,每學期邀請教研員對語文老師的課堂進行專項指導,促進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高;語文組在示范課、論文、校本教研、學生活動等諸多方面成績突出,連續三次被評為區優秀教研組。
數學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數學組結合教學實際,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競賽活動,并使活動講求實效;通過活動促進老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全組教師的不懈努力,數學教育科研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成績在不斷提升。
平西府中心小學著力開展教學研究,把教科研植根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依托學校與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的合作關系,邀請專家扶持學校發展,大力提升學校的教科研和課堂教學的水平。一個學期開展兩次以“修改論文、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打造精品課堂”為主題的講座;一個學期邀請專家深入課堂6次,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進,促進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成長;安排教科研骨干教師參加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組織的學術活動;結合市區級論文征集活動,請教科院專家指導教師修改論文,進行面對面批閱。通過全校教師的不斷努力,北京教科院基教所授予了“實驗學校”的榮譽稱號。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發展,學校預申報《探索對小學生實施玉文化教育的途徑,突出特色辦學的實踐研究》為國家級課題。
完善設施,環境育人,彰顯校園文化
玉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崇玉、愛玉、賞玉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玉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它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其中玉雕工藝是中國傳統工藝中的瑰寶,對它進行保護、傳承和弘揚,是中國傳統工藝事業中一項迫在眉睫的大事。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國家,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目前中國小學階段的教材中,沒有玉文化的教育內容,學校里的師生們所了解到的玉文化,大多是只言片語,零碎不全。教育工作者身肩民族興盛、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平西府中心小學把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玉文化引進了校園,施教于學生,將“玉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基石,努力打造以“玉文化”為主導的校園文化特色。
完善硬件設施,為校園文化奠基 學校自籌資金,建設了玉文化教室一間,購置了大量玉文化教學學具、授課資料及教學標本,為玉文化基礎教學提供了保障;隨著玉石文化研究不斷深入,改建了玉文化展室一間,配置了各類各種玉石礦標、各類玉雕作品,并為師生開辟了作品展示區域,為師生深層次學習玉文化相關知識提供了平臺。為給孩子提供玉雕設備,促進玉文化的深層發展,教師在充分閱讀古代文獻資料后,復制出了古代玉雕機;在深感古代玉雕機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缺點后,校領導大力提供資金支持,助力新一代玉雕機的研發工作。現平西府中心小學新一代玉雕機已經能保證教學課堂上的一線使用,操作簡單便捷,并且安全可靠,切割打磨玉石過程中并不會對學生造成傷害,受到全校師生及各界人士的大力贊揚,為玉文化在校園的深化探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學校在推進玉文化課堂教學的同時,成立了玉文化社團,籌劃了“玉文化科技節”“玉文化游戲棋大賽”“玉文化知識大賽”等活動,并將這些活動作為學校的常規工作來抓,努力為學生搭建玉文化學習平臺和自我展示的空間。
營造環境氛圍,為玉石文化添彩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一部無聲的教科書,對學生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學校設計了以傳承中華玉文化為主要特征又體現現代特點的校園環境,制作了樓廳展板60余塊。從校徽的設計與制作、樓廳文化墻的規劃與安排都注意體現出學校玉文化精神內涵和玉文化底蘊,實踐了“讓每面墻壁說話,讓一草一木育人”的教育思想,由這些物質和精神文化構成的“磁插”,像磁石一樣地吸引著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良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修養。
玉文化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審美能力、科學意識、創新精神和勞動技能。在玉文化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玉文化知識,不斷擴充知識面,在課堂之外也能積極地與授課教師共同探討,其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增強,搜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等方面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學生在校本課程課堂教學及社團活動中,認識到了璞玉之美,制玉之艱辛,了解了玉雕發展史,認識了科技發展對玉雕工藝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知道了玉雕工藝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新點,增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活動課中,學生們動手洗玉、稱玉、裝玉、擺玉、把玩玉、欣賞玉、設計玉,勞動技能得到了提升。
2012年12月的“昌平區首屆科技教育成果展”中,學校承辦的“玉文化中的科技教育”主題成果展獲得特等獎;學校玉文化特色教育活動在多次的展示交流中,被昌平區科委所關注,被授予“特色科技示范校”的榮譽稱號;2013年5月和2013年9月邀請了“玉文化專業委員會”領導專家來學校,進行“玉文化進校園”特色工作座談會,并被“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吸納為理事單位。以“玉文化”為主導的校園文化特色,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靈魂,成為彰顯學校特色的一面旗幟。
以玉養德,傳承文明,實施養成教育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潔白、美好、善良、高雅、華貴的象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儒家學派對玉的評價是至高無上的,認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備了玉的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為君子,實現人的最高境界。
北京市提出“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學校依據玉石文化,在教學中突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國氣節;“銳廉不撓”的創新勇氣;“化干戈為玉帛”的包容精神;“瑕不掩瑜”的厚德理念;賦予了傳統“玉德觀”嶄新的內涵,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了經久形成的傳統玉文化民族潛意識,使“北京精神”易于傳播、產生共振共鳴。
“有德行乃正,無求品自端”。小學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基礎階段,也是重要階段。在學校里,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修養,學會做人。學校以玉石文化為根基,開展德育教育中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走進校門,便看到教學樓外側墻壁上的“仁、義、志、勇、潔”五個大字,即玉的五德,對學生進行時時刻刻的視覺教育。教學樓內走廊上掛著與玉有關的名言警句及詩詞,如: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采玉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一系列的傳統文化精髓深深地告誡學子們品德的重要性,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孩子一生成長奠定了基礎。
研發教材,落實課程,打造特色校園
學校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探索對小學生進行玉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形成校本教材,進行課程改革,使玉文化走進校園,形成校園文化特色。學校組織師生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請專家指導并學習研究文獻專著,結合課題組匯總學習成果,不斷修改總結,最終形成校本教材,實施玉文化教學。
積極研發校本教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研發校本教材是一個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過程。它能為學校的課程建設積累經驗。玉文化課題組在校長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參與下,擴充了教研組成員隊伍,完善了組織機構,確定了人員分工,制定了具體的研究計劃,成立了教材研發小組。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研發各年級教材,將教材內容分為四大領域:玉文化知識領域;玉石原料知識領域;玉雕作品的設計與制作領域;玉雕作品的鑒別與欣賞領域。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探索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科學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課題組成員的不斷努力,在2012年10月終于印刷出版了第一版《玉文化進校園》系列校本教材一套。并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不斷修編完善,于2014年5月完成了第三版《少兒識玉》系列教材的定稿。學校安排的《玉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施教于學生,不但沒有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反而學生在集中授課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在教材圖文并茂、教師聲畫并茂的情境下,學生能夠主動探究、發現問題、及時提問,并在課下也能夠積極地去探索和查詢與玉有關的相關知識。學校組織的“玉文化”相關活動,如:知識競賽;沖洗、封裝、稱量、標注玉石實踐;玉文化游戲棋比賽等,學生們參加的熱情極其高漲,爭相參與,做到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力落實校本課程,形成玉石特色教學 開發校本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平西府中心小學在邵校長的帶領下,教師不斷努力,積極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班級集中授課——學校將玉文化校本課程寫入學年初計劃中,根據各年級校本教材的內容,每兩周對學生集中授課一次,每學期組織一次“玉文化公開課”交流活動,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接受中國傳統優秀玉文化教育。
社團活動——學校為了將玉文化更好的施教于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組建了玉文化社團,制定了社團活動制度與計劃,注意做好活動記錄,并從社團成員中發現小人才,定期組織競賽和比賽等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培養玉文化小講解員,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
學科滲透——在校本課程實施中,課題組成員積極探索玉文化教育與各學科的緊密結合模式,其中包括:玉文化與德育、語文、數學、美育教學相結合等,形成學校玉文化教學特色。
校本課程中涉及了“玉”字起源、成語“玉”緣、“玉”與中國文學等教學環節,使學生認識到了玉與中國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極深的淵源,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令其他事物望塵莫及的高大地位。同時玉石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但是她又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國人性格的。溫和,謙遜,沉默,持重卻不乏風雅。她伴隨著華夏文明一路至今,滿身都是時間的沁色,讓每個華夏兒女的血液中,或多或少地流淌著她的清越之聲。這些章節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專家扶持,課題培養,提升教師素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影響是巨大的。為了順利施教于學生,課題組利用每周三下午對玉文化教育任課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培訓目標為:加深教師對《玉文化進校園》課題的認識,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培訓的主要內容為:“玉文化發展歷史”“玉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漢字與中國玉文化”“詩詞與中國玉文化”“成語典故與中國玉文化”“玉雕作品分類與鑒賞”“玉雕加工工藝”等等。學校組織教師拜訪田健橋大師工作室、帶隊走訪阜新瑪瑙玉雕大師“曹志濤”,并聘請三位國家級玉雕大師為學校特聘輔導員,積極邀請玉界權威來學校為課題組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對廣州、云南、河南等玉石產地進行了考察學習,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了平臺、營造了氣氛。經過專家引領及不斷培訓,形成了一支玉文化教育教師團隊。
學校組建了玉文化授課教師團隊,在玉文化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反思,教師們摸索出了一套玉文化課堂教學一般規律和方法技巧。期間楊健老師承擔的區級美術研究課《玉雕設計》獲得了廣泛好評,關慶族老師在課題研究期間被評為“北京市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全面的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水平發展,促使了教師向“研究型”乃至“專家型”教師轉化。
“臨江之畔,璞石無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昌平區平西府中心小學堅守在教育第一線,秉承“教研興校”的思想,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語文、體育、數學、英語等學科取得了累累碩果。學校引進“玉文化”教育,在教育科研中樹立了先進典型,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教育名校。學生在“玉文化”的熏陶下,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體悟傳統道德精粹,擁有了“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平西府人在教育之路上愈行愈遠,漫步在秀麗的風光中,前行在坦途的大道上。相信他們必將憑借教科研這陣好風,直達教育的萬里青天之上,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