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課本中國學內容占比加重,長沙一些學校和教師也加重了學生對國學內容的學習和誦讀練習。
在大同二小,五年級二班的同學除了課本學習外,老師還要求他們背誦《日有所誦》。每單元內容基本以詩歌為主,既有余光中的“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更有“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和“上邪!我欲與君相知”。芙蓉區小語會理事長、大同二小語文老師李娟娟認為,中國語言之美,要靜靜品讀;而語文素養的養成,需要日積月累。“誦讀,是親近母語的最好方式。”
咸嘉博才小學校長陳艷萍介紹,從本學期起,該校重點推行國學進課堂、進校園活動。在今年9月的開學典禮上,就特別設置了一個全校師生齊誦《弟子規》的活動,孩子們優雅吟誦,場面令人感動。“小學階段一共75首必背的古詩,我們把所有的古詩都配上音樂,用吟唱的方式推廣。”陳艷萍說,“國學不能只靠語文老師推進,而是音樂、美術老師一起來做教研,怎么讓孩子覺得易接受就怎么來,因此會展開豐富多彩的吟唱活動。”
河北省大名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徐國鴻也非常推崇這種方式,“學生對國學的愛好是可以培養的,只要老師引導得法。學習語文,要讀,要咀嚼品味,體會詩文背后細膩的情感。”
徐國鴻表示,加重國學內容,增加內容主體是文言,“初中語文學習的難度肯定會增加,但是并非不能接受。”他建議,選材相對來說要淺顯一點,適合讀背,靜靜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