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領域課程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但其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20世紀初,蔡元培、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張宗麟等教育家都有許多實施社會教育的主張,其中,張宗麟先生被認為是中國幼教史上最早系統論述幼兒園社會教育的人。他認為,生活便是教育,整個的社會便是學校;幼稚園的一切活動都具有社會性,幼稚園的兒童之間也進行社會性交往,因此幼稚園課程中應增加“社會”科目。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政治和文化環境進一步優化,幼兒園教育改革也在積極嘗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新《綱要》公布的推動下,幼兒教育的指導思想獲得根本性的變化。《綱要》中將社會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正式提出,標志著社會領域課程正式成為幼兒園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理性思考
社會領域的教育不同于其他領域,它是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是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引導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正是由于它是由社會認識、社會情感及社會技能三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表現出幼兒社會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若要更好地體現終身教育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和其他領域相比,它的開展相對而言更難一些。因此,在這個領域的教育上,出現了很多問題。
心理學認為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體驗式教學是指課程的內容應源于幼兒的真實世界,課堂組織形式必須是幼兒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或游戲,是通過幼兒聽、看、聞、問、做后而獲得社會認識,社會情感,行為習慣的活動。
社會生活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是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在課程引導下的課程學習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活動性是社會課程的重要特征,體驗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
角色體驗
實踐“角色體驗”就是要為幼兒創建社會角色體驗的情景,讓幼兒在體驗中掌握角色行為,促進幼兒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它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教育的社會性;二是注重個體的主動性,讓幼兒在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體驗中反思并提高自身品德素質。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幼兒的個人體驗,在幼兒的參與、反思中真正觸及幼兒的思想深處,這有利于增強工作的實效性;要重視幼兒園與社會的結合與聯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模擬社會活動,增進幼兒對社會的了解,這有利于提高幼兒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幼兒園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把教學、書本延伸到大社會中去,把大社會引進幼兒園和課堂,實現幼兒園、社會、家庭三結合,為幼兒體驗提供舞臺。在幼兒園里,有社會課堂上的角色模擬體驗活動,在家庭里,通過“今天我當家”“小小按摩師”體會家長對孩子的愛;在社會上,到十字路口體驗“小交警”,借此學習交通規則培養遵章意識等,這樣我們的幼兒就能學到更多的生活知識。
通過角色體驗,孩子們體會到了勞動者的辛苦,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知道了要關心他人,學會與他人分享,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在體驗中,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兒的社會規則意識和行為養成有了明顯的提高。
案例分析
有這樣兩個明顯案例是由家長反應和小朋友在教學活動中反應所得:
案例一:我們是一縣級市,成人對交通規則的認知和遵守都很一般。有一次一位家長騎摩托車接孩子回家走在十字路口紅燈亮了,家長看了看沒車也沒警察準備闖過去,正在這時孩子大叫:“爸爸,不能闖紅燈,我們老師說了不能闖紅燈,危險!”家長說:“當時我的臉都紅了,很多路人都聽到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這孩子現在比以前懂得多了。”
案例二:我們教師在組織消防員的教育活動時,向小朋友提問,平時你們遇到過哪些不安全現象呢? 孩子們積極回答,一幼兒說:“我爸爸就做得不對,每次吸完煙后,沒熄滅煙頭就扔在地上,不安全,我趕緊把煙頭踩熄還跟他說,‘爸爸要熄滅后才能扔’。”
原來幼兒在玩角色游戲時對所扮演的角色行為及其角色關系模糊不清,游戲 玩得不夠豐富,現在我們的角色游戲,幼兒不僅能很好表現角色,而且內容也很豐富,對游戲的規則都能較好地自己制訂。
心得體會
通過三年來對幼兒進行社會角色體驗的嘗試,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第一,合理利用家庭資源。在我們研究的過程中,幼兒活動的開展大多都是依靠家長、親戚等社會關系,這部分的確是我們社會實踐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支持力量。因此,對家長的職業、專長,我們教育者不但要了解,更要合理加以利用。
第二,實現角色體驗與學科教學整合。在社會體驗中有其自身的活動資源,幼兒的生活經歷、體驗、感受應作為其他教學的豐富的課程資源。一次次地體驗社會角色,是語言教學中講述的源泉;在體驗中遇到的計算問題,又是數學問題生活化最直接的導向。
第三,挖掘社會角色教育中的德育內容,構建幼兒園德育教育模式。
(作者單位: 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