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學校德育工作的內涵在不斷加深,外延在不斷擴大。因此必須用大德育觀統籌學校德育工作。學校、社會(社區)、家庭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強統一與整合;學校、年級、班級教育及各學科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強系統考慮、相互滲透;顯性的行為養成教育與隱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強結合力度。
做好頭羊方可引領
陶行知先生曾說: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長的品德、學識、才能,對辦好一所學校的關系極大。為此,身為校長,我始終把自己看成教師隊伍的普通一員,關心教師疾苦,平易近人,以平和的心態處理矛盾,用平穩的手段推進發展;增強民主意識,發揚民主作風;工作中以身作則,尊重信任領導班子的每位成員;信任和善待教師,為教師的學習、教研提供便利高效的平臺,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辛勤勞動,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學習環境和舒心的人際環境,努力維護和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始終堅持用人格魅力影響師生,用智慧才能指導教育實踐,通過勤學博采、積極進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實際的教育。
做好表率方可示范
抓讀書學習,豐富教師文化底蘊 首先,更新教師的觀念,統一“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發展共進”的認識。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不斷豐富教師的文化積淀。要求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家長的建議,關愛、尊重每位學生。其次,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大力倡導讀書,為教師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制定讀書計劃、開展讀書筆記展評活動等手段,讓讀書成為教師的習慣,使教師不斷追求新知、充實自我,提高文化品位,提高人格素養。
抓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加強師德建設 我校以創建和完善文明校園為載體,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導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我校重視各種宣傳教育載體的建設,加強師德宣傳;有效利用學校校報、校園網絡等校內媒介,將師德建設網站、校報的“教師園地”發展成師德建設交流溝通、展示成果的新平臺。同時,營造弘揚高尚師德的校園氛圍,培養樹立師德先進典型,表彰師德先進事跡。開展“師德師風評比”“師德師風專項獎懲考核”“十佳師德標兵”“師德師風先進個人”評選等活動。
抓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規范師德建設 我校成立了師德建設領導小組,從“頭”抓起,形成“一把手”負總責、一級帶一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實行層層落實責任制。此外,我校制定了《職業道德考評細則》《師德師風督促制度》等制度,同時每學期與全體教師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并堅持每學期進行一次面向學生、家長的調查問卷和面向教師的自評、互評。學期末把師德考核結果納入對教師的工作考核中,凡師德考核不達標或是違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取消本年度評名、評模、獎勵、晉級的資格。
身心健康方可全面發展
突出主陣地,堅持“三結合”育人 一方面,充分發揮學校、課堂主陣地作用。嚴格落實晨周會課、班隊活動課、中學“思想政治課”等德育課程;各學科要堅持教書育人的原則,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當滲透德育;充分利用課改平臺,有特色地開發建設德育校本課程。另一方面,堅持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育人。善于挖掘和利用課內外、校內外特別是本地區的德育資源,組織學生廣泛參與體驗教育。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觀看優秀影片、傾聽專家報告等活動;適時引導和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等活動;切實辦好家長學校,用好家長群體的教育資源;善于把社會熱點問題轉化成教育活動,并充分利用和發揮有關傳媒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學生德育體驗和實踐 以“創建文明校園,爭當文明學生”為管理目標,定期開展“教育系列周活動”。通過升旗、主題班會、實踐調查等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并實行積分制的考核辦法,根據積分評出“文明學生”“文明班級”。
以養成教育為重點,提高學生文明程度 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實行學生優點儲蓄辦法;通過校園的美化、綠化、規范化和文化氛圍的營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重視學生的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研究并著重解決學生心理負擔過重、青春期心理煩惱等問題;重視做好不良行為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通過以上工作逐漸規范學生行為,使其逐步養成心理自尊、行為自律、生活自理、性格自強、學習自主的良好素質。
加強學校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是一項艱巨和復雜的系統工程。校長應該堅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使其成為合格的、高素質的、國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單位: 山西省河曲縣紅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