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在今天的學校中發揚光大,將傳統文化應用于今天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是一件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首師大附屬麗澤中學在這方面做了積極嘗試并取得了成效。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麗澤中學是北京市豐臺區一所公辦完全中學,初、高中共48個教學班,全校師生2000余名。麗澤中學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并與現代理念、學校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到學校工作之中,通過優秀文化影響師生的思想和行為,促進學校不斷發展。
文化傳承· 明晰方向
麗澤文化由來 我校于2000年由豐臺師范與豐臺三中合并而成。合并之時,我們發現,兩校正如麗澤文化所描繪的那樣——“兩澤”相通、相連,合二為一。為了兩所學校相通、相容,成為更好的一所學校,我們選取“麗澤”為校名。自此,麗澤文化逐漸浸潤到學校每一個角落,涵養著學校的每一步發展。
“麗澤”出自《易經》: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其意為:兩澤相連,兩水相通,相互滋益、滋養萬物、相互欣悅;君子應效仿自然中的兩澤相連,樂于與朋友講習(講其所未明、習其所未熟),朋友相助,相互受益,利己利人,共同發展,歡欣喜悅。
我校從校名中挖掘深刻內涵,根據學校現狀和發展需要,我們將“麗澤”文化中的精髓與當代教育理念融會貫通,形成學校文化內涵——效法自然、君朋講習、師生發展。效法自然:“人法自然”是《易經》的哲學思想,也是麗澤文化的深刻內涵。“效法自然”與“人法自然”基本意義相同,更便于理解,即:遵循規律,效仿、學習自然而生存發展。君朋講習:“君朋講習”是“君子以朋友講習”的簡稱,是效法自然的一種方式方法,是麗澤文化的核心內容;師生發展:效法自然、君朋講習的目的,也就是與“德才兼修,自強不息”的校訓一脈相承的“道德日進,學問日長”。
我們這樣做就是要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使麗澤成為一所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位的中學。
麗澤文化與培養目標 基于麗澤文化,學校制訂了與之契合的培養目標:為當代君子奠基。其內涵為:為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德才雙全、身心兩健、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人才奠基。
文化引領·扎實推進
在麗澤傳統文化的引領下,我們希望通過課程文化、課堂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管理文化和環境文化建設,形成獨特的麗澤學校文化,為培養當代君子奠基。
課堂文化——兩端式教學改革 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怎樣讓學校文化引領課堂呢?經過不斷探索,我校逐步構建起“兩端式”課堂教學模式。
兩端式教學是針對“教師在課堂講得過多,學生被動學習”提出來的。該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和“學生自己學習有困難的”兩部分,教師針對這兩部分采取不同的方式實施教學。
兩端式教學要求教師做到“四不”:學生自己能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不做;學生自己能夠思考的,教師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兩端式教學為什么在我校扎扎實實地開展并不斷向前推進?首先是教師對傳統文化運用于課堂的接受、認可和努力踐行;再有是學生對兩端式教學的歡迎,和學生能力及教學成績的提升;最后是由于兩端式教學既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更符合實驗得來的“學習金字塔”。(見61頁圖)
學生文化——班級文化建設 決定一所學校能否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是學校文化,決定一個班級如何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班級文化。我校弘揚麗澤文化,探索班級管理的新模式,開展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實現了學生五項自主——自主選擇精神文化、自主管理班集體、自主召開主題班會、自主評價激勵、自主布置教室環境。
為進一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其參與班級建設的積極性,我校開設了學生自主主題教育課程。自主主題教育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引導下,由學生君朋小組負責策劃、籌備和主持,在每周的固定時間召開系列主題班會課,每課半小時。由于班會是學生自主召開的,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達到了鍛煉、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目的。在班主任的引導下,自主教育德育校本課程已成為麗澤學生不可或缺的成長舞臺。
教師文化——君朋講習共同發展 第一,與專家君朋講習促發展。我校聘請7位特級教師組成指導團10年進入麗澤,特級教師與我校教師互相聽課幾千節,深入教研組、備課組活動幾百次,與特級教師君朋講習,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第二,團隊君朋講習促發展。根據麗澤文化,學校打破教研組、年級組界限,成立“君朋講習團”,將共同研究麗澤文化、班級文化建設、兩端式教學中某一相同或相近專題的教師組織在一起,在團長的領導下開展君朋講習活動。第三,系列君朋講習活動促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必須學習、理解、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為此,我們編寫了《麗澤文化教師讀本》,還為每位教師發了一些書,如《論語》《大學》。怎樣讓教師去學習、理解、運用傳統文化呢?為此我們開展了“學習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君朋講習系列活動。
課程文化——特色校本課程 我校每年開設30多門校本課程,其中《麗澤文化學生讀本》是初一、高一的必修課,該書既是初入麗澤的學生了解和學習學校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習“君朋講習”活動的有力指導。“君朋講習學生自主主題班會”是全校的德育校本課程,也是我校德育的重要渠道。這門課程中,學生是主角,通過自主構思、設計、執行,在提升活動組織能力的同時,實現了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
作為“麗澤”文化的有益補充,學校還開設了“《論語》拾得”“民俗中賞歷史”“圍棋”“國畫”“軟筆書法”“中國古典詩歌鑒賞”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在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涵養其性情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管理文化——科學民主管理 學校始終堅持依法辦學,依法治校,認真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
我校嚴格實行校長負責制,每周一下午為固定的校務會時間,思想政治和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學習是校務會的常規內容,校務會上,學校各項工作的決議都是在科學民主的氛圍中得以產生。
科學民主的管理還體現在教代會制度上,教代會代表由逐層民主選舉產生,為教職工對學校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及關系到學校發展、教職工切身利益事項的決策權暢通了渠道。學校注重幫助教職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
在學校管理中,我們通過君朋講習,努力使各項管理科學民主。
環境文化——特色環境建設 我校在努力建成上述無形文化(隱性文化)的同時,著力構建了具有麗澤特色的有形文化(顯性文化)。濃郁的麗澤文化氛圍使整座校園彌漫著書香,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欄一廊,無不娓娓訴說著悠遠綿長的麗澤文化賦予的無窮力量。
文化涵養·初見成效
一所學校優質的學校文化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般都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形成的過程,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建設。學校文化形成的過程,就是一所學校整體的、全面的發展過程。我校十幾年來不斷進步,正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
過去的十幾年間,在上級的正確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麗澤文化的涵養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鮮明的辦學特色日漸凸顯,已成為區域內具有影響力的中學。學校的建設發展也吸引了各界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報”“現代教育報”“北京晨報”等多家媒體對學校進行了報道,梅汝莉教授撰文《“麗澤文化”:開鑿學校文化特色的源頭活水》發表于《中小學管理》雜志,對我校的文化建設工作給予了肯定。
文化創新·持續發展
十余載潛心探索與實踐,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精神已扎根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麗澤中學該如何向更為豐厚、更為多樣、更為有效的文化建設領域尋求創新發展?我們進行了深入思考。
我校要為具有民族情懷的當代君子奠基,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樸素的愛國主義熱情,更要有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學校將在原有校本課程基礎上,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
學校文化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淀。麗澤中學的文化建設僅僅是開始,我們希望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逐漸形成具有獨特的麗澤文化的學習、工作、生活的環境及其內涵,在文化的涵養之下,培養出具有傳統優秀文化積淀的更加優秀的畢業生。
(作者單位: 北京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麗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