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是小學開設的必修課,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這門課程已經實現了在小學階段的普及。科技教育需從娃娃抓起。為了鑄就品牌特色校,我校以科技教育為突破口,開展教育改革。
確立科技教育理念與文化
教育思想融入理念和文化才會有生命力。我校樹立了“為明天培養主人”的教育理念,校園主題文化為主人文化,其主要內涵為:學習文化,責任文化,創造文化。我們給創造文化的明確詮釋是:唯有創造最快樂。創造是科技的靈魂,它融入了我校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同時,我校在特色發展定位上突出了科技地位。確立“構建三色校園,創重慶市特色名校”的目標。三色校園,即書香校園(紅色)、科技校園(藍色)、律動校園(綠色)。明確提出了科技校園的構想:讓孩子們人人愛科學,人人學科學,培養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孩子們在創造、發明中享受到探索的樂趣,讓校園處處留下孩子們創造、求索的身影。
完善科技教育課程體系
要讓科技教育成為學校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教育,就必須加強科技教育課程建設。我校科技教育的課程構建是:必修課程+輔助課程,輔助課程=研究課程+活動課程+競賽課程。
必修課程 我校的必修課程由兩個板塊構成,一是國家課程,每周必須開設科技課;二是校本課程,學生全員參與科技興趣普及教育。
輔助課程 我校開展了研究性課程活動,如校園植物考察、遠程協作研究、變廢為寶創意探究活動。學校開設了活動課程,如科普閱讀、校園科技節、家校聯手搞科技、科技手抄報等。競賽課程,我校把上級競賽科目作為學校科技教育的課程開設。鼓勵師生參加活動課程并爭奪獎項。幾年來,我校師生參加了市、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加了重慶市少兒機器人足球、車模、建模、航模等比賽,參加了全國科技創新作品大賽,參加了由中央電視臺、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多家聯合舉辦的知識游戲競賽等。
創建科技教育實驗場所
科技教育是一門實驗型的學科,沒有必備的科技教育的儀器、設備、場所,是開展不好科技教育的。科技教育要創建哪些相關的條件和場所呢?
建好實驗室 一是建好與國家課程相匹配的基本實驗室,二是建設與學校校本特色課程相匹配的科技實驗室。
建立實踐基地 科技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外資源,盡可能地建立好校外科技教育參觀、實踐基地。我校積極主動地與開縣氣象站、消防中隊、養殖基地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使其成為學校科技教育基地。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開闊了視野,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也培養了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提供科技活動器材 科技教育的研究型課程、活動課程、競賽活動等都需要提供活動器材,學校要舍得一定的資金投入,確保活動的開展。
全員開展科技輔助活動
科普閱讀 一是學校充分發揮圖書室科普書籍的作用,讓學生樂于到圖書室借閱。二是學校為各班學生訂購了科普讀物。三是鼓勵學生自購自備科普讀物。四是要求學生收看科技類電視節目。五是學校開展科學故事會、科幻征文大賽等。
“特長班+ 興趣班”模式實現全員參與 我們與“2+2”活動緊密結合,把科技活動作為學生必選活動之一,實現人人參與。為此,我校探究定格了“特長班+興趣班”的教育模式。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組織一批對科技活動興趣濃厚,具有一定個性特長的科技苗子,開設了科技特長班,如車模班、橋模班、航模班等,原則上研究課程和競賽課程的內容由特長班完成。余下的學生以年級為單位組建不同的興趣班,不同的年級確定不同的主題,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并接受書本之外的科技創新教育,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獲得滿足,個人潛能得到和諧、有效的發展,原則上活動課程的內容由興趣班完成。
實現了科技特色學校的蛻變
構建了“4+2”科技教育模式 我校確立了“4+2”科技教育模式。“4”是指利用四種方式開展好科技教育:一是課堂教育,每班每周開設三節科學課,教育學生學科學;二是特長教育,利用“2+2”活動開設科技教育特長班,培養科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三是興趣教育,利用“2+2”活動開設科技教育興趣班,提高學生的科技水平;四是科技活動,通過開展豐富的科技教育活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2”是指使用好兩類教材來開展科技教育:一是國家教材,就是科技教育課上使用的教科書,教師必須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認真使用;二是校本教材,除課堂教育外的其他三種教育方式所使用的教材,均是我校教師自己開發的校本教材。
科技教育結碩果 學校先后被評為重慶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集體、開縣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集體、全國科技教育先進集體。在申報的科技創新作品中,校園電視短片《葉畫的制作》《豆花的學問》獲得市一等獎、國家銀獎。自編自導自演的科技讀書小品《會報時的花》,在參加由中央電視臺、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多家聯合舉辦的知識游戲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作者單位: 重慶市開縣漢豐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