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實現“學校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辦學目標,我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作為一校之長,我認為自己不僅應是一個行政執行者,也應是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走科研興校內涵發展之路
我校牢固樹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思想,狠抓教育科研工作,在由專人負責教科室的基礎上,逐步構建了學校校長室——教導處——教科室和各教研組——課題組——任課教師組成的“雙線”科研管理網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規章制度,保證了過程的落實。同時,學校開展了系統的課題研究工作。
校長做教育科研的領頭人
我校一直把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始終堅持校長做教育科研的領頭人:一是校長親自抓科研,主持制定科研規劃和重大決策。二是主動參與科研實踐,承擔重點課題研究。2010年我承擔的《自主生成,多元評價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被確立為省級“十一五”規劃課題,現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三是加強班子建設,形成科研“龍頭”,帶動下級層層落實。
依托主導課題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以校為本,文化立校,特色強校,強化學校品牌的創建,形成特點鮮明的辦學特色 依托省級課題《構建七彩學校文化,營造師生成長空間》,我校逐步形成了構建“綠色”文化,奠基生命的發展;構建“金色”文化,升華學生思想等七彩學校文化,真正讓學校文化回歸到人本,回歸到基礎,回歸到生活,回歸到實踐,促進師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質量強校,名師揚校,打造自主生成的課堂,探索多元的評價方式 我校確立了《自主生成、多元評價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的學校主導課題,明確了“教師主導、學生主講、師生互動、過關達標、拓展延伸”的課堂教學改革思路,進一步優化“課前(課中)自學——小組合作探究——互動答疑——教師點撥糾偏——檢測達成——師生共同評價”的教學流程。
努力為教師搭建發展的平臺
轉變教師的觀念,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 我校邀請市縣有關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選派教科研骨干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同時,引導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意識,把教科研根植于教育教學之中。
開展校本研究,創設教師成長的空間 我校開展了“六式培訓法”,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即菜單式:有針對性地選取有關材料進行教科研理論學習;反思式:課堂教學教后反思、理論學習反思等;網研式: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育科研信息的研討和論壇;引領式:充分發揮教科研專家、教科研骨干教師引領作用;拓展式:組織教師走出去進行拓展培訓;和諧式:教研組學科組之間項目合作、集體攻關。
利用信息化平臺,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們充分利用新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引導教師搜索、瀏覽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開展業務學習博客論壇活動。我校申請了電化教育課題《網絡環境下優化初中課堂教學的試驗和研究》,圍繞這一課題探索信息化平臺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
加強引導和激勵,實現教師的自主成長 我校針對教師心理開展了符合教師需求的各項活動。一是開展“三自”活動,即自主訂購。讓教師選擇適合教學科研的書籍、報刊雜志進行訂購。二是探索符合教師成長的評價方式。學校制定了《臨沭街道中心中學教科研評價體系》,采取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科學評價;設立教科研成果專項獎,評先樹優時對教科研工作的骨干教師傾斜。
科研化的教研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找準“切入點”,依托課題帶動教學研究 我校圍繞課堂教學選擇課題,主要通過教情調研、學情調研、年級教導會、班級教導會,結合教師課堂教學實踐,以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讓教師大膽探索。
開展和諧教研活動,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 一是教師之間相互協作溝通,共同交流,深入研究,解決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大力實施“12466”教研工程,即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的“一個目標”;教研系列和科研系列“兩個系列”;教師個人的專項研究、備課組專題研究等“四個層次的科研項目”;常規性教研、提高性教研等“六級教研機制”;匯報課、研討課等“六種課型活動”。三是建立教師幫帶責任制。四是切實加強集體備課,強化二次備課和反思。
注重教科研活動的整合,實現教研科研一體化 我校認真落實縣“互動——探究式”和市“35X”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了“自主生成、多元評價”教學策略,確立“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師生互動、過關達標、拓展延伸”的課堂教學改革思路,構建高效課堂。
努力開創科研興校新局面
隨著科研興校的一路成長,近年來,我校共有130多位教師在省、市、縣級優質課評選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在市縣教研室組織的各類研討會等活動中共舉行公開課、示范課等200余節;接待兄弟學校聽課教師860余人;云南、江蘇等省內外共十多批考察團先后到我校參觀指導。
創新沒有止境,今后我將帶領我校教師潛心科研興校,面向未來育人,用優異的成績向關心支持我們的縣教體局、街道黨工委、各級領導和全街道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沭縣臨沭街道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