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許多年輕人拿到工資第一件事,不是到商場購買衣服和飾品,就是隔三差五跟朋友下館子,這種高消費的理念引來了父母的一片斥責。而老人們愛攢舊物、吃剩菜、舊抹布反復用的習慣,卻引來了孩子們的不理解。
這賺來的錢究竟是該花還是該省?父母和兒女的消費觀念孰是孰非?我們且聽聽兩代人對各自消費觀的解說吧。
案例:女兒要換舊電器被斥“敗家子”
家住城西的黃女士說,這幾天她的腦子里一直閃現一個電視片段:因為使用過期電熱水器,一名男子洗澡時觸電身亡。想到父母家里都是用了20多年的老電器,她就打算自己出錢給父母換新電器。不料70多歲的父母聽后特別生氣,連連訓斥她是敗家子。“誰說不能用了,電視是34寸的,冰箱是日本產的,當時都是買的最好的,為啥要換?”“電器是有使用年限的,超齡會有安全隱患的!”黃女士耐心勸說父母,但父母就是不同意,甚至要以斷絕關系要挾。
父母:舊的能用,不需要換
“為啥換新的,真是敗家子兒女”。編者通過黃女士聯系上了其父母,兩位老人坦言,這并不是錢的問題,“我們一個月退休工資好幾千元,買臺電視也不費勁,我們就是不想浪費,都是從艱苦年代走過來的,既然電器還沒有到不能用的程度,為啥要換呢?把錢留下買需要的東西不行嗎?”
女兒:東西都有保質期,該扔的就得扔
對于父母的拒絕和理由,黃女士哭笑不得,認為父母的消費觀念太陳舊了。她說,就拿電視來說吧,20年來光修電視的錢都可以買一臺新的了。平時父母穿的鞋都非要穿壞為止,有一次她竟然發現父母抽屜里還放著十多年前的藥品,冰箱里發餿的豆腐也要想辦法吃掉。“我現在真的糊涂了,究竟是我的觀念太現代,還是父母的觀念太陳舊,希望大家能幫幫我!”黃女士無奈地說。
調查
兩代人都認為對方消費觀有問題
編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10名60歲以上的老人和10名30歲以下年輕人,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不認同對方年齡段的消費觀。
28歲的黨先生是投資公司白領,他覺得老人身上一些陳舊、不利健康的消費和生活觀念需要改變,如吃剩菜、舊抹布反復使用、有病硬扛著等等。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30歲的王女士,她說:“家里衣食無憂,老人經常撿拾垃圾賣錢。說過很多回,接觸垃圾會引發疾病,但老人就是不聽。家里都快成廢品收購站了!”
而70歲的退休教師劉先生卻認為,自古以來,勤儉節約都是人類倡導的美德。現代社會更要勤儉節約,因為所有的物質都是建立在消耗資源的基礎上的,消費得越多,資源消耗就越多,這對環境也是種破壞。“每一次我跟孩子去飯店吃飯都特別心痛,你去看看桌子上剩下的一大堆食物,這不是浪費又是什么呢?”他說,老年人身上的優良品質應該繼承,比如把家里一些物品變廢為寶:把不用的舊床單變成拖把,把舊衣服送人或做成尿布等等。
調查中編者發現:年輕人認為,老年人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需要改變,同時應在健康、休閑方面加大消費力度;老年人則指出,年輕人應該避免鋪張浪費,理性消費。
專家
消費觀沒有對錯應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
編者從西安市老齡委了解到,早在10年前西安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西安60歲以上的老人達125萬人,占總人數的14%。隨著未來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消費觀念之爭顯然仍將持續下去。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呢?
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牛昉說,消費觀并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這與每個人的消費愛好、習慣傳統、文化背景等有關。子女不能強迫父母消費,年輕人應多站在老人立場上考慮問題。老人畢竟從艱苦歲月走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習慣一時很難改變。這需要雙方多溝通,需要子女對父母多開導。同時,老年人身上的勤儉節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值得全社會學習,這與擴大內需并不矛盾,物盡其用的做法對建立節約型社會有著重要幫助。
西安市營養學會秘書長王勇健則表示,節儉無可厚非,但老人還是應該注意摒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用了很久的臟抹布舍不得扔掉,洗洗繼續用;已經變質的剩菜還舍不得倒掉,想辦法簡單加工后再吃掉等,這些都會給健康帶來極大危害,實在得不償失。
鏈接
“超齡”家電識別特征
彩電:顯像管電視,當出現圖像不清晰、畫面顫抖等情況,就意味著相關元器件出現老化,同時輻射也會增大,一旦遇到碰撞、驟冷、驟熱等情況,有可能引起顯像管爆炸。
冰箱:出現制冷劑泄漏,運轉聲音過大,甚至運轉時發生較嚴重顫抖,同時耗電量比以前大增等,都是“超齡”化的特征。據悉,一臺使用10年后的冰箱,耗電量可能變成最初使用時的2倍。
洗衣機:若經常出現滲水、漏電等毛病,應考慮換機。
空調:一開機就直噴塵土,吹出的風摻雜著霉味,有的甚至流出黑黑的臟水,這些都表明:已經到使用極限了。
家電安全使用年限參考:
彩色電視機8-10年,電熱水器8年,空調8-10年,電熨斗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