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局勢漸趨穩定的背景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2月26日突然拋出“東海空域安全聲明”。而幾乎同時,臺灣“中央社”披露,2月17日臺灣方面“海岸巡防署”船艦對大陸春曉氣田海區“執法”護漁,并與日本海巡船對峙,全程約30分鐘。這引發各方的諸多猜想。
臺日艦艇敏感海域對峙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海洋巡防總局”2月17日派出新北艦與和星艦執行“丹陽項目”,前往“暫定執法線北界海域”,執行例行巡護任務,大陸春曉氣田、天外天氣田這個區域正好是大陸東海防空識別區與日本防空識別區重疊區域,臺灣方面海巡船艦前往護漁。
報道稱,同為2000噸級的新北艦與和星艦于2月17日由基隆港出發,在3海里外與臺灣海軍康定軍艦會合通聯后,編隊朝北方執行聯合巡護工作。聯合巡護到彭佳嶼海域后,海巡艦上除演練20機炮與40快炮炮操,臺灣空軍S-70C直升機首度與新北艦執行海上救難吊掛任務。
臺灣海巡艦艇于18日清晨6時抵達距基隆港約270海里的春曉氣田時,遭遇日本海上保安廳編號PL-120的1000噸級“國東號”巡視船,“國東號”由和星艦右后方海域逼近搜證,和星艦也派人到后甲板搜證。約6時12分雙方距離最近約0.5海里,之后日船轉向離開,遭遇全程約30分鐘。
海巡艦艇結束護漁任務后折返,在18日全天,日本海上自衛隊派出多批多架次SH-60K反潛直升機與P-3C反潛機,低空在和星艦及新北艦上空偵搜,隨即離去。和星艦與新北艦回到臺灣海軍側護海域與海軍軍艦艇會合后,在臺灣海軍側護下于19日上午6時返抵基隆港。
馬英九突然再提“行為準則”
2月26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出席“東亞和平與安全”國際研討會時突然拋出“東海空域安全聲明”,這也是繼“東海和平倡議”后他再一次就東海問題發聲,而臺灣的“滯后性”表態凸顯了在“東海角力”中的利益訴求。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稱,面對當前紛擾不休的東海爭端以及有關防空識別區的問題,馬英九提出三點主張:第一是相關各方應遵照現行國際法原則,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議;二是對于直接影響空域安全的防空識別區重疊問題,各方應盡快展開協商,以謀解決之道,必要時可采取暫時措施,以避免沖突與誤判的發生;第三是各方都以互信互利為基礎,共同協商制定涵蓋海域與空域的“東海行為準則”,并盡快建立“區域多邊協商機制”。臺灣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稱,馬英九提出“東海空域安全聲明”,代表之前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未來不只應用在包括釣魚島爭議的海洋爭端上,也會應用在空域問題上。
對于馬英九的主張,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稱,“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大陸認為“雙方可以就相關問題交換意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稱,東海海空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從目前馬英九的三個主張來看,“虛”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很難落到實處上。首先,這份提議中只提“多邊”,不提“兩岸”,其實恰恰兩岸合作才是核心。
如果沒有從整體民族利益出發,臺灣自己發出的聲音其實分量非常有限。第二,在東海海空域問題上,臺灣對日本的態度相對軟弱,這讓臺灣關于東海的提議有點“底氣不足”。第三,美國干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大陸最初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時,臺灣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站出來表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的“自主空間”并不大。
美日擔心臺海兩岸聯手
美國《新聞周刊》網站日前刊文稱,幾十年的敵對狀態之后,中國大陸正在考慮改善與臺灣之間的關系。這種友好的舉動與中國大陸同其很多鄰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形成了鮮明對比。
報道稱,美國里土滿大學政治學教授王維正表示:“目前的局勢與20世紀90年代正相反。”過去20多年,北京對臺灣采取了越來越有攻擊性的態度。同時,它試圖通過減少與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等鄰國緊張局勢等方式發展經濟。
報道稱,王維正認為:“臺灣東岸水域很深。”他表示,臺灣東海岸靠近日本沿海,到夏威夷沒有重要屏障,可成為“中國潛艇非常理想的港口”。盡管目前沒有就這種協議進行討論,但是中國大陸可能利用與臺灣的新關系尋求這種協議,這將成為需要密切關注的戰略軍事威脅。
迄今為止,其他鄰國并不擔憂。一名未透露姓名的東京外務省官員表示:“臺灣永遠不會允許大陸使用它的軍事設施。”不過他補充說:“北京現在越來越意識到讓臺灣完全處于其影響范圍內的重要性——不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