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鐘大爺被媒體稱為“以房養老第一人”。2012年10月,時年79歲的他與當地社區管理機構簽訂協議,由社區出錢出力幫鐘大爺養老送終,大爺百年之后,把自己的房子贈送給社區。然而,記者近日回訪鐘大爺,鐘大爺卻說自己后悔了。
成都一環路北一小院只有2個單元,設施陳舊,鐘大爺就租住在1單元1樓的樓梯背后。2012年,同社區簽訂遺贈扶養協議不久,鐘大爺就搬到了這里。每個月900元的租金,一直由社區代管的“鐘大爺專賬”支出。
鐘大爺原有一套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是過世母親留下的單位公房。一直未婚的他沒有子女。2012年,鐘大爺的老房子被劃入拆遷范圍,他也由此獲得一套“公改私”的新房,新房在原址新建,超過60平方米。2012年10月,鐘大爺與所在社區管理機構簽署協議,協議規定由社區安排人員照顧鐘大爺,管好他的衣食住行,幫其看病就醫。鐘大爺百年之后,將房產過戶給社區。
鐘大爺說,簽訂協議后他的生活質量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他實際上沒有用到社區的錢,自己的錢都很難支取。鐘大爺說,“專賬”里的錢都是拆遷補償款和獎金,并非社區給的錢。
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馬波說,“可能是性格使然,他平時很少跟人打交道,平時生病都是社區幫忙照顧,每個月有1000多塊錢的養老金,足夠他日常開銷。”
對此,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專家胡光偉說,以房養老是一門“生意”,社區就不應該參與進來,“社區只是一個居民的自治組織,沒有那么多錢,面對老百姓的養老壓力,可能無法兌現承諾,國家也無相關管理規定,對雙方來說都沒有保障。”摘自《天府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