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要求日本歸還 300多公斤武器級钚”的報道近日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焦點。鑒于钚元素是核武器的重要內核,日本核武疑云再次使國際社會及世界和平力量的神經緊繃起來。日本在钚的利用上是否超越了和平目的?美國是否有能力控制日本核能利用?美日之間在利用钚能源政策上經歷了哪些分分合合?一切都需要從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向日本出口钚開始尋找答案。
美國意圖“一石二鳥” 美國是最早發現钚元素,也是最早以钚為內核發展核電與核武技術的國家。基于二戰后與美國的密切關系,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就向美國提出核能合作要求,試圖通過钚的循環利用解決日本能源缺乏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美國試圖通過扶植日本成為冷戰中反蘇反共的“橋頭堡”,而向日本出口钚能源技術既可以幫助日本發展民用核能,又可以在共產主義國家“門前”安放一種潛在的核威懾,這無疑是“一石二鳥”之計。
在美國幫助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钚能源產業迅速建立起來。1977年,日本在茨城縣東海村第一個快中子反應堆開始運行。1978年,日本在東海村的第一個提純工廠開始運行,年處理核廢料50噸。
美日歐形成畸形產業鏈 由于钚元素危險且難于控制,又容易落人恐怖分子和急欲發展核武的國家之手,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發展钚能已不是明智之舉,大多數發達國家陸續退出钚能產業。美國也在1977年卡特總統時期關停快中子反應堆項目,并做出規定禁止個人掌握钚和以商業為目的提取钚。但日本不為所動,仍繼續選擇發展钚能。由于當時美國政府對蘇聯強硬的外交策略,美國對日本所作所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日本越走越遠。
缺少了美國的管控,在钚能產業發展上日本逐步“劍走偏鋒”,甚至出現失控局面。上世紀80年代,全球只剩下英、法、日3國在發展钚能產業,而日本由于提純工廠出現問題,需要從海外運回钚作為反應堆的燃料,這樣就形成了美國提供核廢料、英法提供提純工廠、日本提供金錢的畸形產業鏈。1984年日本花費600萬美元安保費和6周時間,甚至動用了法國海軍和軍用衛星,從法國護送一艘裝有大約189公斤钚燃料的貨船到日本。為了使這一畸形產業鏈更加順暢,日本甚至游說里根政府在1988年修改了日美1968年簽署的30年協議,決定放松管制,授予日本直到 20世紀末的定期運輸權。而當前美國要求日本催還的300多公斤钚,正是該運輸協議的惡果。
美國下手管制日本 隨著冷戰結束,日本逐漸失去“利用價值”,美國對日本的钚能政策也開始逐步收緊。1994年美國能源部終止了里根政府時期的日美钚運輸協議。
另一方面,冷戰結束后,原本昂貴的鈾燃料變得供過于求,多數國家開始使用毒性更小更便宜且難于制造核武的鈾發展核電,已擁有核武的英法相繼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放棄钚能發展計劃。但日本無視這種選擇,仍執意發展钚能產業。
與之相反,美國在進入21世紀之后繼續致力于推行核不擴散和管制钚燃料政策,這與日本大力發展的钚能產業形成鮮明對比,也加劇美日在钚能利用方面的矛盾。考慮到1987年至1994年,美國曾長期暗中幫助日本發展提純武器級钚的技術,以及提供給日本300多公斤武器級钚的事實,這終于促使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要求日本償還钚的決定。(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