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定康——這位香港末代殖民地總督再度訪港。雖然相隔17年,但他已成了香港的一個“政治傳奇”。他把西方政治領袖與公眾溝通的技巧帶到香港,成了港版的“杰出的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原被用于稱譽美國前總統里根)。
彭定康無時無刻不在計算,無時無刻不在表演。
以身體語言為例,以前一些殖民地總督乃至回歸后的特區行政長官,都會落區考察,彭定康與他們的最大不同是,他更會計算,每次巡區要被記者拍下哪張相片,被電視攝下哪個畫面,要向公眾帶出哪個信息,他都算得一清二楚。
他會到涼茶鋪喝涼茶,并讓記者拍照,這張照片不但讓涼茶鋪拿來作招徠客人的法寶,更重要的是,這成了洋人總督下凡,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與民同樂,打破華洋隔膜、收窄彼此差距的標記。
又例如,他會光顧面包店,吃香港最地道的食物蛋撻,以饞嘴的形象,與最愛吃的港人建立共同語言。
在1997年離開香港后,當有機會重臨香江,他會二話不說便走到過往自己一直光顧的面包店,購買蛋撻,還迫不及待地在記者面前把新鮮出爐的蛋撻往嘴里送,甚至不惜為此燙紅了嘴?!胺逝怼睕]有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懷念香港,但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身體語言,以及一個電視畫面,便令港人相信他真的十分懷念香港。那位看起來淳樸老實的面包店老板,還親口添上“有情有義”這句話作腳注。
如今,這些無疑都成了政客的標準指定政治動作,但20年前,彭定康是第一個把這些技巧引入香港的人,引來一陣轟動。
溝通技巧了得之外,彭定康的語文根基亦異常深厚,他就是罵人,也罵得十分優雅,往往還引經據典。
例如,有次一位記者與彭定康對談,問他最近喜歡讀哪本小說,他想也不想便說是《Scoop》(獨家新聞)。記者回家翻查,才發現這本由Evelyn Waugh所著的小說,是諷刺一個原本在鄉間寫些雞毛蒜皮小事的記者,后來陰錯陽差,因時際遇,歪打正著,碰上一個大時代,結果成了知名記者。記者此時才知自己被“肥彭”調戲了一番。
這就是典型的所謂“英式幽默”,當一位英式紳士要“嗆”一個人,或者罵一個人時,他永遠不會惡形惡相、青筋暴現,他永遠笑容可掬,說出一段優雅、甚至有著典故的話,但卻“話里有骨”。奚落了你,但你可能仍懵然不知,回到家里多想想,又或者翻兩本書,才知道自己成了傻瓜。所以,英式紳士罵人,最大的侮辱往往不是來自形容詞本身,而是你淺薄無知。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