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劉漢等36人涉黑案歷經17天審理,一審休庭,法庭將依法擇期宣判。這一案件被認為是近年來最大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
大部分“黑社會”出不了市縣
從現有的媒體報道或官方文件中,凡是提到大陸的“黑社會”,完整表述都是“黑社會性質的組織”。
前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曾如此解釋,大陸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已經具備了黑社會犯罪的部分特征,但是尚未達到黑社會的程度,是一種向黑社會過渡的雛形狀態。
那么,這個尚未成長起來的“黑社會”,規模有多大?
有數據顯示,有案可查的黑社會在一萬人以上。最高法院的數據顯示, 2006年至2009年,一共有 12644人被以“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名一審審結。
這些模糊的人群,根據司法文件的披露,幾乎遍及全國各個地區。北京大學研究黑社會的教授康樹華曾在一篇論文中提及,勢力最大的有東北的“真龍幫”,上海的“震中幫”,山東的“海泉幫”,江西的“臥虎幫”等。事實上,在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黑龍江等地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實證調查中,研究者們發現,黑社會的勢力范圍很少跨出一個市,所謂的“大陸黑社會”,更準確的形容應該是鄉霸、縣霸、區霸、市霸。
大陸“黑社會”的地盤
據2006年時任全國“打黑辦”副主任、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杜航偉的總結,運輸、建筑、商品批發、娛樂業、餐飲業以及礦產等行業,是黑社會的主營陣地。
在上海,運輸業、娛樂和餐飲業,是受黑社會危害的前三行業。運輸業成為部分地區黑社會的主營產業,有某些制度缺陷的原因。以超載為例,它對交通運輸安全有極大的潛在危害,但在各地的現實中,卻是不超載無法保本,于是相關交通管理和稽查部門除了罰款之外,公權力還延伸至這些過往車輛的“保護贊”——這項“需求”,催生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大量涉入。
組織中的“官”與“匪”
有沒有“保護傘”,是司法機關認定一個犯罪組織是否帶有黑社會性質的重要考量點。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司法界判定一個犯罪組織是否涉黑,都會將這個組織是否有來自政界的“保護傘”作為不可或缺的依據。不過 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清晰認定,是否有“保護傘”并不能作為判定涉黑的必要條件。實際上,黑社會的“保護傘”,也罩得很低。一份對北京的調查——《北京地區有組織犯罪實證分析報告》分析,那些起到“保護傘”作用的官員,都來自縣處級及以下級別。
吸收成員的標準
在一個社會發展中,某些人群難以從主流行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便可能轉而移至地下。比如說,隨著第一產業占GDP總量的份額下降、城鎮化推進、耕地減少,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業人口,一旦不能得到合理分流安置,將可能為黑社會犯罪組織提供潛在成員。這就是為什么在針對各地的黑社會調查報告中,農民與無業人員占了多數。北京的數據是61%, 廣東則為82.3%。但與境外嚴格的分級制度甚至明確晉升渠道的組織架構不同,大陸黑社會組織的樣態顯得簡單而薄弱。比如徐州某個組織要求出動時必須統一著裝,統一戴白色手套,統一出發。而近年來陜西西安查獲的最大涉黑組織,其“幫規”赫然寫著要講求“四防”——防公安、防媒體、防火、防煤氣。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