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很強的,比如吃飯,就是全家團聚、增強家族認同感和維系感情的生活內容,是大人議事的當口,也是對孩子實施訓誡的良機。
客堂中央放一張結結實實的八仙桌,長輩坐北朝南,兒子媳婦兩邊坐定,老祖宗最疼愛的小孫子享有特權,坐在他們身邊。在小康之家,秩序感也會在餐具上體現出來,比如祖父有專用的象牙筷,祖母則用系著細細鏈子的銀筷,其他成員就用烏木筷或紅木筷,小孩子則專享漆木筷,筷頭尖尖,筷桿上畫了花鳥,可感知自然界的美麗。
菜上來了,最好的菜擺在長輩面前。老祖宗不動筷,其他人不能開吃。吃飯時小孩子不能說話,嘴巴不能發出粗鄙的吧嗒吧嗒聲,筷頭不能像無人偵察機那樣在菜碗上游移盤旋,也不能一手執筷一手執匙左右開弓,飯粒掉下得馬上拾起來送進嘴里,這些都是老規矩。
我有一鄰家小妹,32歲了還沒嫁出去,爺娘急得頭發也白了。有一次,家里來了一個小青年,一身名牌。鄰居們交頭接耳,相當興奮,看看,看看,多有派頭!鄰居小妹的爺娘備了一桌好菜好酒招待,立體聲音箱噴出來的音樂喜氣洋洋。
但事后得知這個時尚青年吃相太惡劣,兩條胳膊像大吊車那樣支在桌子上,還不停抖腿。搛菜就搛菜吧,筷子卻要在菜碗里兜底翻,就像盜墓賊在挖秦始皇的墓。還好吹牛,說他們家專門給某某軍區修理保養坦克車和裝甲車,出游時坐過導彈驅逐艦……從此次之后,這個小青年就再沒進過我們弄堂。
中國人早已告別了窘困的票證時代,物質供應大大豐富,在吃的方面也不斷形成潮流,一代代吃貨茁壯成長。但大部分人的吃相不見得有所改進,在餐桌上造成的浪費仍然觸目驚心。
更有些人,浪費的同時還要揩油。我認識一個闊太太,每次與閨蜜吃自助餐,都要順些貨回家,蝦餃、蛋撻、白灼蝦等干貨是首選。其手段之“閃”,不僅成功避開服務員,甚至連一起大快朵頤的閨蜜也莫知莫覺。這些食物拿回家,自己并不吃,也不喂狗—寵物自有貓糧狗糧,最后還是扔掉。其實她家里有的是錢!吃自助餐揩油可能就是一種習慣。
我媽媽跟我講過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富翁,家里金山銀山,唯一的遺憾就是老婆生不出孩子。后來領養了一個小乞丐,給他穿新衣,住新房,還請了家庭教師教他講英文、彈鋼琴、跳交誼舞,一心想把他打造成上海灘身世。
孩子在蜜糖罐里泡大了,看上去蠻像樣子的。他過18歲生日那天,富婆請了許多人來開派對,將這個新貴隆重推出。好了,宴會開始,主賓入座,上冷菜,開酒瓶,這位公子拿起筷子朝自己胸前一戳。
嗯?這個不經意的動作被一位老太婆捕捉到了,馬上跟身邊一貴婦人咬耳朵:這公子哥是叫花子出身。為什么?因為叫花子流浪街頭討飯吃,哪來桌子凳子?筷子有長短,只能在自己胸口上對對齊。
看,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露出了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