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趣的話題經常在中國文物專家及愛好者之間論戰不休。現在日本人野島剛也加入了討論。《朝日新聞》資深記者野島剛在新書《兩個故宮的離合》中認為,“日本引發的侵略戰爭衍生出中國內戰,產生了大陸和臺灣兩個思維區域,由此造就了‘兩個故宮’?!?/p>
從文物的“容器”環境而言,北京故宮的展示場所是明朝、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建筑物本身就被列入世界遺產;臺北故宮建筑在這點上貌似與北京不能相提并論。從整體的優越性來看,北京故宮或者“當仁不讓”。有的臺北故宮支持者毒舌批評“北京故宮不過是個空殼子?!币皪u剛表示,這么說似乎有些言過其實。近幾年收藏事業逐漸蓬勃發展,加上考古的新發現,北京故宮的收藏品也充實提升了不少。
原本就是一個故宮,只因為政治權力而分裂成兩個,所以本就具有“互補性”。例如,在藏品方面,臺北故宮的強項在于相當完整地收集了宋代書畫及陶瓷器皿部分。由于宋朝是中華文明繁盛的頂點,在當時有限的時間及空間的條件下,故宮的專業人員于是把宋代的收藏品作為主要運輸對象。另一方面,那些1949年之后成功收集的文物,也有加分作用,北京故宮在明清文物質量上取勝。
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解釋,過去由于受展覽條件限制以及文物一直未對外公布、公眾宣傳不夠等原因,人們以為好東西都在臺灣。但鄭欣淼在其所著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里介紹,北京故宮的文物不僅數量上遠遠多于臺北故宮,就精品而言,北京故宮總體上也多于臺北故宮。

不過鄭欣淼也大方承認,臺北故宮在國際上產生影響比較早。上世紀60年代,臺北故宮曾在美國五大城市搞文物巡回展,其中的中國書畫藝術在歐美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歐美觀眾對古老的中華文化藝術的認識主要是從臺北故宮展覽中獲得的。
從展示技術、文化創意上比較,臺北故宮顯然更勝一籌。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在任期間,與“國家地理頻道”等外國電視頻道合作,以最新攝影技術制作電視節目介紹文物。其后任周功鑫創辦“故宮周末夜”,用多媒體裝置演繹出會動的《富春山居圖》。臺北故宮還為當地企業的設計團隊開辦免費文化創意課程,帶學員進入文物的世界,啟發他們的靈感。據說一些忙碌的企業家學員即使到國外出差,也會在周末坐飛機回臺灣上課,因為“逃課”三次就會被取消學習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