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認為,中央領導人寫回信有幾種常見的邏輯,其中一種,是他關注過的民眾來信匯報發展情況,領導人回信鼓勵。
這次收到回信的山東大學生村官張廣秀,2011年習近平就與她相識。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知道了張廣秀身患白血病仍堅持工作的事跡,認為“很樸實、很感人”,號召大家向她學習。也由于習近平的這次關注,張廣秀得以接受手術并康復。此次的書信來往便是對當時的回應。
領導人回信背后都有深意。2001年8月1日,江澤民極為罕見地給一名曾在華旅游的外國游客復信。這名游客是美國紐約州的大學中文教師邁克·奧謝伊。三個月前,奧謝伊給江澤民寫信,介紹了自己與家人在中國旅游的美好回憶。江澤民在回信中說,“希望你和其他美國朋友多到中國來看看。”
回信的背后,是當時中美政治正處于谷底的現實。在2001年全年的中美關系走勢中,4月發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之后美國新任總統布什又推動美臺軍售,中美關系降至冰點。而在10月份“即將”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江澤民與布什“將”不可避免地首度會晤,在會晤之前釋放出善意,營造良好的會晤氣氛,就需要微妙的設計。
江澤民的回信,對修補中美關系起到了效果。實際上,就在江澤民回信后一周,《紐約時報》高層即率領代表團在北戴河拜訪了江澤民,并成功專訪了他。
“本想給大家寫封回信,但書不盡意,已經動筆又停了下來,覺得還是和大家見面談一次為好。”1990年3月23日下午,江澤民邀請13位北大學生走進中南海懷仁堂進行座談。
這一次座談的緣起,就是11名北大學生在半個月前,聯名給江澤民發去一封郵件,1200字的篇幅,說出了這一代學生正在思考的問題,他們希望中央領導有機會多和同學們交談。
江澤民的約談,無疑向外界傳遞這樣一個信號:即中央領導層愿意與高校學生交流。“我相信,在九十年代,從年輕的大學生中必定會成長起一批馬克思主義者。”江澤民在結束談話時說。負責起草信稿的北大學生伍皓,目前已是云南省紅河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其微博粉絲超過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