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海南參觀過一個別墅項目,為了體現奢華,別墅里許多設施都是雙配置—兩個廚房,臥室有兩張床,洗手間有兩個洗臉盆,甚至有兩個馬桶。我問為什么,回答:這是情人別墅,所以要好事成雙。
我心想,情人別墅可以有中西廚,可以睡兩張床,可以同時刷牙,但不大可能同時上廁所啊,怎么會有兩個馬桶?再一問,回答:國外的房子都是這樣的,配兩個。我一聽,明白了,國外的房子是一個馬桶一個女性盥洗盆,咱們沒看明白就抄,結果抄錯了,說到底是對客戶的生活理解不夠。
2000年,“中城房網”在上海發起“新住宅運動”論壇,其間,我們請同濟大學的羅小未教授給萬科人講授“外國建筑史”。在評價近十多年來中國城市住宅開發現狀時,羅教授說:“姑且不談個別粗制濫造最后不得不推倒的偽劣產品,即使有些被認為不錯的也存在敗筆。”
羅教授認為的敗筆是什么呢?她舉例:“建筑形式宮廷貴族化、室內布置高級賓館化……”至于住宅單體,則是“歐陸式、古典式、英國式、威尼斯式,甚至是無中生有式”。
有許多發展商不認同羅教授的評價,但仔細回憶商品住宅市場所走過的路,認真看看城市新型住宅區的景觀,我們不得不承認:羅教授的話雖然刺耳了點,講的卻是事實。
“根據個人經歷,我勸告事業還沒有定型的年輕人不要急于購房,盡管購房有諸多的好處—尤其在房價上漲期間?!?/blockquote>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中國城市曾大量建造的“火柴盒”行列式住宅,已經被市場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綠化居住環境、關注建筑立面、美觀、舒適的住宅。但換一個角度看,“火柴盒”行列式住宅卻是用較少的資源解決城市普通居民住房的最佳選擇,有其經濟上合理的一面。
而九十年代流行的住宅小區,無論配套環境公園化,還是住宅空間的無限擴大化、住宅裝修高級化、衛生間重復化,都表現出經濟的不合理。比如,從公用廁所過渡到單套住宅配備衛生間,是城市居住文明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問題是:單體住宅配置兩套、三套甚至四套衛生間合理嗎?萬科曾考察過日本的高尚住宅區,驚訝地發現,很少單體住宅配置兩套以上的衛生間。日本的人均GDP多少?中國大陸人均GDP多少?為什么我們的住宅衛生間配置這樣“奢侈”呢?
把房租給“通過互聯網找房,又不是開車來簽約”的年輕人
2005年10月,在建設部支持下,我們發起“海螺行動”,在全國征集“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解決方案”。第一屆“海螺行動”中,我們收到了263個“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解決方案”,最終將13份優秀方案作為成果上呈國家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業司。
“海螺行動”之后,我和幾位萬科建筑師到福建山溝里去考察圍屋—目前保存完整的傳統客家住宅??疾旌箢^腦里形成了一種廉租房的大致形象:借鑒客家圍屋圓形的外形,根據城市地塊緊張的特點,改造成半圓形、1/4圓形;圍屋厚實的土墻,在現代建筑中可以用雙層墻壁來實現,既美觀又可加速空氣流通;而底層則可以建成開放式的下沉廣場,變成聚會場所。
2006年11月27日,“萬匯樓”即萬科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試點項目奠基;2008年5月,萬匯樓投入使用并被廣東省建設廳列為“面向低收入群體租賃住房試點項目”。
萬匯樓建有283間普通公寓及集體宿舍,以35平方米左右的小戶型為主。公寓面向那些“通過互聯網尋找租房,又不是開車來簽約”的人群,即剛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一般簽約半年,最多簽一年,不能轉租但可以合租,一間公寓最多不得住超過六人。萬匯樓明確規定可以打娛樂紙牌,但不能打麻將,養寵物也不能影響到鄰居。樓內只提供簡單的物業服務,公共區域的衛生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和打掃,并且實行垃圾分類投放。在未進行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萬匯樓平均入住率高于90%,部分時段還達到了100%。
“寧買鉆戒不買房子”是未來的消費趨勢
2009年,電視連續劇《蝸居》激起社會同感,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販夫走卒、大會上、辦公室里、網絡上、街頭巷尾,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問題的核心,當然是人們對城市安居問題的困惑。
年輕人應該怎么看買房這個問題?
萬科的前身現代科學儀器展銷中心除購買住宅外,還租農民房解決員工居住問題—這種作法在當時很普遍,因為員工的工資積蓄還不具備購買住房的能力。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萬科不再購買住宅作宿舍,原來擁有的住宅私有化給職員。我當時具備買房的能力,但一直租房住,覺得這樣挺好。
1995年,我44歲的時候,買了第一套住房;十年后買了第二套,購房款是自己的儲蓄加銀行按揭。
根據個人經歷,我勸告事業還沒有定型的年輕人不要急于購房,盡管購房有諸多的好處—尤其在房價上漲期間。
有一回,到長沙遠大參加活動,負責接待的是一位女孩子,北京人,剛剛大學畢業不久,她問我:“什么時候買房子合適?”
2013年,王石在美國參加一檔名為《60分鐘》的新聞對話節目,節目中,他說上海房價是普通人年薪的45倍以上,這是危險的,“有了泡沫,如果破裂,那就是一場災難”。 我有點納悶:剛大學畢業為何急于買房子?靠什么供房?女孩子解釋:“是同男朋友合買,小一點不要緊!”
是準備馬上結婚嗎?“沒有?!?/p>
那為什么著急買房?“房價漲這么厲害,三四年之后哪里還買得起?”
我笑了,照這邏輯,人們是不是還要考慮給自己的子孫后代買房子?這種心態下,已經不是為住而買,而是因為預期漲價而買房,已經是一種投資行為了。
我的邏輯:不要擔心房價高企買不起房子,城市中產階層買房壓力過重時,也是房價下調時。即使國家不宏觀調控,房價也會維持不住,市場規律會起作用。經耐心解釋,打消了這位女孩子對房價上漲的顧慮,決定三年后再買房。
現在一些大學生畢業沒幾年,就急匆匆考慮買房子。只要有能力購房,就不會考慮租房,使購房幾乎成為房地產消費的代名詞。這同中國農業文明的傳統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在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農村社區,房子不僅僅是居住場所,更是一筆可以傳下去的寶貴財產,是一切生活的根基、命運的中心。但是在快節奏、高流動的后工業時代都市里,還是這樣來做購房決策,恐怕會拖累自己。
萬科在分析客戶購房能力時,年齡分段是基本的分析方法。比如,除非富翁,否則到了我現在的年齡再去買房,銀行愿意給按揭才見鬼了。同樣,年輕人也不是銀行按揭的優質客戶。銀行的選擇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購房與年齡有一定關系,年紀輕輕沒必要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被房子拖累。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租房應該是年輕人的主流。兩年前,我的業務助理、一位畢業于清華的女孩子剛剛結婚,在萬科新總部大樓旁的露天婚禮上,新娘新郎“寧買鉆戒不買房子”的說法,讓我感受到未來的消費趨勢,相信租房這種方式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